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谁动了中国评级行业的奶酪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9-14 09:4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长期以来,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基本被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垄断。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将垄断的种种弊端推到了聚光灯下。欧洲当局指责三大评级机构对全球债务问题厚此薄彼,并计划在2011年底成立一家由25个合作方参与的评级机构;在中国,推动自己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我国目前评级市场状况如何,怎样才能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呢?

  警惕发达国家的“评级霸权”

  信用评级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权债务风险积聚,信用评级战略重要性凸显。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吴红牵头的课题组公布的报告称,美国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正严重威胁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净债权国,也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由于信用评级市场还不成熟,在国际金融市场话语权有限。

  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报告显示,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被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公司,可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以上。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沅帆说,穆迪和惠誉参股的两家国内评级机构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5%和29%,合计占64%。国内评级市场本身有效需求不足,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无疑将挤压民族评级机构的发展空间,甚至威胁其生存。

  美国一方面积极侵占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另一方面却对外国评级机构的进入防范甚严。2008年,大公国际启动美国“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申办工作,于2009年12月向美国国会正式提交申报报告。美国证监会在两次“延期批准”之后,于2010年4月以大公在美“没有办公室和客户、无法确定其法律框架能否适用于大公”为由,拒绝其申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融危机后,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稳定和核心利益的保证作用凸显,美国更加扎紧了外国评级机构进入的“篱笆墙”。此举旨在阻止我国评级机构跻身国际评级市场,进而遏制中国获取国际资本市场话语权。

  与美国相反,我国尚无明确的政策法规来限制外国机构进入中国评级市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评级机构为市场提供敏感信息,对市场和公众具有一定影响力,其特殊性不容忽视。信用评级市场的对外开放应坚持对等原则,其准入制度也应该是双向的,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的做法,制定适合我国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外资进入的审批与监管。

  发展自主品牌评级机构捍卫金融主权

  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实力常因评级话语权旁落而被低估。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告诉记者,西方评级机构只考虑既有模型,不考虑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往往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中国迫切需要自主品牌的评级机构,本土机构更了解中国的市场、政策和国情。

  美国评级机构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中国自主评级机构“走出去”、争取国际评级市场话语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康平说,评级机构的发展和壮大取决于金融市场本身的规模与影响力。标普、穆迪和惠誉的背后都有强大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没有足够种类的金融产品形态和复杂的金融服务业态,难以形成顶尖的评级机构,要培育本土评级机构,首先要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同时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

  目前,我国评级行业面临着哪些困境,如何提升我国的市场话语权,为企业的海外融资提供客观的评价环境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田辉分析指出,目前中国信用评级机构面临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债券市场规模小,限制了业务的有效需求;其二,多重监管、市场割裂。上述问题直接与国内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有关。只有大力健全发展国内债券市场,带动国内评级机构的规范发展,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影响金融定价权的独特作用,进而成为强化国家全球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支持力量。为此,必须理顺监管体系,改善相关制度,对国内评级市场进行系统整合。(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军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