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初,A.H.史密斯就描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中的某些特征,时至今日,其中的某些特点(如关于中国人时间观念的论述)早已钝化或者消亡。然而,当今中国人某些固有的社会心理特点不仅未能随着文化的交融而消失,反而愈加突出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些特点既有正性的,如重视亲情、敬老、隐忍等,也有相对负性的,如好面子、小团体倾向、官本位倾向等。
“互倚的”自我观凸显中国人社会心理特征
造成这些社会心理特征的原因很复杂,有其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然而,笔者认为最核心的在于中国人的自我观,中国人更突出社会的自我,秉持一种“互倚的”自我观。实际上,这种“互倚的”自我观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关系中的自我”。其哲学基础在于中西方哲学对自我看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西方哲学讨论个人认同问题,强调自我的主动性;而中国哲学几乎从不讨论个人认同问题,而是强调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对个体自我的约束,从而展现出自我的局限性。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至少“内隐地”坚持着一种倾向,即没有关系,就没有自我。正因为持有这种自我观,所以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中国人不仅讲究过年回家团圆、孝顺长辈(重视亲情),也更需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好面子),更需要维护自己和熟悉他人的亲密关系(小团体倾向),也更需要从这种亲密关系中维持地位和获得利益(官本位倾向)。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力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