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从4月“上海红十字会天价餐饮发票”到6月“郭美美事件”,从7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遭质疑,再到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豪华车”事件,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一个半官方组织, 一直备受社会舆论的诟病。
红十字会系列事件的要害是诚信缺失。红十字会作为专事慈善的一个半官方组织,代表的是社会的公序和良知,起到社会平衡器的作用。系列事件表明,红十字会在它赖以生存的信用基点上出了问题,损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形象和中国的慈善事业,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慈善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神圣的地位,使原本就不发达的慈善捐献事业一下降至冰点。更有甚者,这些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使民众普遍对我国诚信状况忧心忡忡,严重缺乏信心,从而对本已脆弱的诚信机体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从国家层面推进先进信用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谢名家(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红十字会系列事件的社会危害已经超越事件本身。首先,它损害了社会的善。慈善事业是社会善的基本体现,而红十字会系列事件无情地践踏了这种善。其次,红十字会系列事件极大地伤害了公民个人的善,遏制了公民个人的善意表达。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善意的交流,必定是一个冷漠的社会,其后果难以估量。再次,在贫富差距巨大、贫富对立严重的当下,红十字会系列事件凸显了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不可信任,恶化了社会环境。
——申洁玲(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红十字会事件的深层根源,一是社会相当缺乏诚信。公民、团体、机构、组织等各个层面都表现出诚信的缺失。二是文化诚信不断降低。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诚信传统并没有实际效应,这种状况从根基上动摇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党和政府本来有很高的公信力,但近年来,一些官员和政府机构组织缺乏诚信,所发布的信息缺乏公信力。四是社会缺乏诚信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缺乏约束不诚信行为的规章制度,当个人或组织不必为不诚信付出必要成本时,社会诚信体系将难以建立。
——吴国林(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郭美美系列事件之所以满城风雨、难以收拾,表面上是老百姓对郭美美系列事件的公愤,实际上是对我国慈善事业积弊的发难。一是对慈善机构管理不善的愤怒,特别是对红十字会机构少数人慷捐款人之慨谋一己之私的愤慨;二是对红十字会高昂的运作成本、低下的效率以及奉献精神的缺失的强烈不满;三是对红十字会垄断慈善事业、老百姓慈善表达渠道不畅的强烈不满。
——詹双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治理失信,重在治本。一是强化规范性。重新审视现行的红十字会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业务工作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二是增加透明度。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对原有的捐款接收、资助和实际运作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并向社会公布结果;对未来发生的捐款接收、资助对象等,要及时向社会披露。三是提高监督力。切实加强检查监督,严格管理捐赠款的使用,对违纪违法的现象,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养奸。
——柯锡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