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国际评级机构公正独立遭质疑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9-09 09:1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前,历史上首次剥夺美国AAA主权信用最高评级的标普公司突然宣布换将,现任花旗银行首席营运官道格拉斯·彼得森将于9月12日接替德文·夏尔马出任标普总裁一职。虽然有关人士声称夏尔马离职与标普下调美国评级无关,但这样“凑巧”的安排难免使人心生联想。建立信用评级机构的本意是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投资信息,但从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信用评级机构扮演的角色使人不由得心生疑问。在穆迪将葡萄牙政府债券评级连降四级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公开回应,质疑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和动机性。三大评级机构真的能做到如其标榜的那样公正独立吗?

  盈利模式考验评级机构独立性

  1975年之前,三大评级机构主要依靠投资者购买评级报告来获得收入,在成为“NRSRO”即“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之后,这些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主要通过向证券发行人收取费用来获利。这样的模式会不会使评级机构更多地考虑证券发行方的意见?有关分析人士指出,评级机构的收入与证券市场的表现毫无关系,但与证券的发行量关系密切,证券的发行量越大,他们的收入也就越高。次贷危机发生后,穆迪公司高管也曾经承认:“为了换取金钱,我们把灵魂出售给了魔鬼。”

  美国参议院的一个小组委员会花费18个月调查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结论是,由于受到华尔街过于强烈的影响,标普和穆迪等公司难以获得充分的资源,并且常常使用过时的模型来评估抵押证券。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指出,虽然美国金融投资公司和评级公司否认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说不清楚。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撰文抨击评级机构“已沦为受雇于发债方、并为其债券开具合格证明的公司”。

  实际上,债券发行者向评级机构付费,请其为投资产品进行评级,评级质量与追求利润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这种国际评级机构很难保持真正的独立性,难以做到真正公平合理,里面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利益纠葛。

  与美国政府利益纠葛复杂

  美国政府的保护是三大评级机构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熠辉认为,三大评级机构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它们需要政府的立法支持去推动,也具有半国企的性质,它们的发展过程背后充斥着美国政府的影子。

  综合考量美国目前的经济和债务状况,三大评级机构竭力唱空欧元区的深意耐人寻味。有关分析人士认为,假如投资者对欧债危机的担忧主导市场,那么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不但不会因美国经济风险遭受暴跌,避险情绪反而会使投资者视美国为最后的“安全港”,资金将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

  2008年以来,美国政府不断扩大的赤字与不断膨胀的国债将国际评级机构推入维护机构信誉还是美国利益的两难境地,国际空间的挤压则进一步加大了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危机感,欧盟指责国际评级机构在美欧之间奉行“双重标准”,并积极着手修改欧盟法律,力图限制国际评级机构在欧洲的活动。中国也建立了国际评级公司,并努力将评级范围从本国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体,力图在国际评级中取得话语权。

  面对上述情况,标普摆出姿态给美国降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表示,美国政治存在着大量的潜规则与铁三角,关系十分微妙。标普给美国降级不排除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希望借此挽回公司声誉。另外,标普在美国大选前的关键时刻对抗白宫,也可能存在政党政治的因素,共和党赢得大选的唯一机会就是抓住奥巴马政府经济治理不力的把柄。但因缺乏相应的证据,目前只能当做悬案来看待。(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军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