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撷英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09 14:3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中国持有份额重回第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成立之初,作为创始国之一的中国,其份额曾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列第三。2010年11月,G20首尔峰会正式确认了早些时候就IMF份额与投票权改革所达成的历史性协议,中国持有的份额将从3.72%升至6.39%,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IMF第三大股东国。此轮份额改革认可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取得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等分享投票权的实质性进展。

  第一,份额改革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IMF中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第二,份额改革将加强中国与IMF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份额改革后,IMF可以继续通过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等方式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完善金融市场秩序,提高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以为IMF提供更多的支持。第三,份额改革将使中国肩负更大的国际责任。第四,份额改革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中国面临提高自身全球治理能力的考验。其次,中国话语权的提高,会增加与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主要发展中国家产生摩擦的可能性。中国也要积极妥善处理与这些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最后,中国还必须清楚认识到,份额调整是动态性的,如果中国经济未来不能达到份额所需要求,还可能被调整下来。因此,中国更应加快自身经济发展,以确保未来在国际经济版图中的相对地位进一步稳定或提高。

  (谢世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与投票权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2期)

  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利于缓解全球经济失衡

  在过去的30年中,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一直困扰着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一边是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规模急剧上升,美元贬值压力不断积聚;一边是日本、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贸易盈余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以及对美国的债权急剧膨胀,本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此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频繁地遭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

  通过建立一个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的N国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框架,分析表明,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非储备国对国际储备总需求不断增长,无法通过储备货币国资本净流出的方式满足,且不存在超主权国家的第三方,而只能通过储备货币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方式供给,由此导致了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与全球失衡;并且,只要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的总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寄希望于通过汇率调整,彻底解决储备货币国的贸易赤字和全球失衡问题,将是无效的。

  当今全球经济严重失衡,根源极有可能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非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操纵汇率;而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升值解决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与全球失衡问题,很难有效。最近几十年来新兴市场国家频繁发生危机的原因,可能并非传统危机理论所说的由危机发生国自身的因素导致,而是源于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企图削减贸易赤字的政策;历次美元的贬值压力与危机、美国的资产价格泡沫以及泡沫破灭后的金融危机,责任并不在于其他国家,而是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并且美国自身过度扩张的信用政策加剧了这些问题;此外,储备货币国——美国试图减少贸易赤字、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是导致全球竞争性货币贬值、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的重要诱因。

  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改变国际储备货币供给只能由美国国内信用扩张提供,并通过美国贸易赤字的方式输向非储备货币国的“游戏规则”。要彻底解决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寻求第三方按照世界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供给国际储备货币显得尤为关键。

  (王道平、范小云《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世界经济》2011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