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由中央五部门组织的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和赞扬。长期以来某些新闻工作者作风漂浮、新闻传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开始得到扭转。“新闻纸上无新闻”、“新闻播报无新闻”等诟病,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就是走基层不仅只是去农村。从媒体报道来看,绝大部分“走转改”活动都是去农村,而去城市基层的却很少。诚然,我国有8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相比,那里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信息传播相对滞后,因而充分关注农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该明确,所谓“基层”并非仅指农村,城市中的广大普通居民区,以及工厂、学校、幼儿园、商店、建筑工地等,也都是基层。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0%,城市市民和为数可观的进城农民已占我国人口相当大的比例,如果忽视了对他们的关注,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作为一个社会学范畴,“基层”是指社会结构的底层,泛指劳动、生产、工作、学习第一线,因此,不能以农村、城市来划分,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农村才是基层,城市中没有基层。另外,基层又是相对而言的。就一个县域来说,县级机关是“上层”,一般村镇是基层。而就全国而言,中央和省级机关是“高层”,而县级单位则可以说是基层。就一个比较大的单位、系统来说,也是可以划分为“上层”和“基层”的。比如一所大学,校级机关可以说是“上层”,而教研室、学生班就可以说是基层。
其实,究竟什么是基层,基层又在哪里,并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问题的背后,不排除可能存在的态度偏颇问题。某些同志在一些活动中喜欢当“明星”,惯于“作秀”。“走转改”活动来了,他们觉得组织记者到比较艰苦的农村去,对活动进行大规模报道,容易造成声势,增加“知名度”,提高自身媒体的“美誉度”,表现出本单位在这项活动中如何“积极”、“先进”。在这样的思想左右下,不管声势多么浩大,记者走基层也只能是“身入”,而很难“心入”,更难以做到持之以恒、收到实效。老实说,广大群众对新闻媒体长期存在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双脱离”现象,对新闻传播中存在的死板老套、搔痒不著、官样文章、形式主义的“新八股”文风,早已心存不满。如果不痛下决心,如果还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搞“走转改”,这些顽疾是很难有效克服的。
思想决定行动。在走下去之前,应该先解决一个思想观念、思想认识问题。李长春同志最近在对“走转改”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这项活动是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走转改”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宗旨问题,即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既当好党的耳目喉舌,又当好人民的耳目喉舌。在这里,任何“市场思维”,想以较小的“成本”换取更多“利润”的思维,投机取巧的思维,都是与这种宗旨背道而驰的,都应该坚决予以摒弃。这就更要求我们到“基层”去,不仅要去基层农村,也要去城市的基层、城市的一线。
梳理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改革从农村开始,而攻坚却在城市。城市居民中目前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民生问题,诸如物价、住房、下岗职工再就业、职工子女入托入学、困难职工的生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都需要记者们去关注、去反映、去疏导、去化解。和农村一样,城市的发展关系到全局的发展,城市的稳定关系到全局的稳定。因此,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的记者不要忽视城市中的基层。
“走转改”活动刚开展不久,现在最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鼓励。笔者这样呼吁的初衷,不是苛责,而是提个醒、加点油而已。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庚振 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