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的民族自觉和强烈的民族自信是中华民族走向自强之路、实现伟大复兴的根基。事实上,作为实体而存在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民族自觉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民族问题的普遍性特征以及民族发展规律的理解认知过程。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民族自觉,在于思想上的自觉认同,实践上的自觉统一,责任上的自觉担当;在于从民族现实利益出发,从民族未来发展着眼;在于激发起民族精神,凝聚成民族底蕴。
民族是具体的、是有形的,是不可能超越时空存在的。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既是历史的,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由此可见,就不同民族而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具体的,各异的;而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因此,所谓的“文化冲突”,从根子上说,就是价值的冲突,就是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价值观念深刻分歧的外在表象。
我们讲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和伟大复兴。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的核心在于价值上的自觉,要民族自觉必须价值自觉。
美国人傲慢地认为,美国模式是最公平、最具有包含性、最经得起考验、最能充分证明自身的未来社会最理想模式,并着力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甚至公然宣称“如果世界正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声称:全世界的自由、正义与和平必须以人类每一个个人生活中的自由、正义与和平为开端。对于美国而言,这个问题具有道德和实际的必要性。其实,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奥巴马所要支持的“普遍的价值观”实质上就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从奥巴马的讲话看,美国政府已悍然将对这一“普遍的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与否作为在国际上区分敌友的标准。
然而,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性问题。谁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谁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最终归于消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愿意跟风行效、随波逐流。俄罗斯契诃夫基金会主席科宁说:“西方一直想利用他们的宗教向俄罗斯推行他们的民主模式和政策,这是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宗教和文化传统,我们有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因此,俄罗斯要建立的是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民主。”科宁一语中的,道出了某些国家“价值输出”的真实目的和俄罗斯民族强烈的价值自觉意识。
不仅是俄罗斯,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盟友们,也都将对本民族价值观的捍卫作为其文化政策的核心支点。法国文化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法兰西基本价值观的保护,即使“自由、平等、博爱得到尊重”。面对英语语言的渗透,法国出台了“杜蓬法案”,要求法国人在诸多场所必须使用法语发言,禁止在公告、广告中使用外语。法国甚至还倡议建立“欧洲影视空间”以阻止北美影视长驱直入,巩固欧洲的文化价值根基。新加坡也以国会法案的形式,确定了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等为主要内容的共同价值观,以延续新加坡自身的文化渊源,维护民族国家在价值上的独立性。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自觉。民族自觉,说到底,还是价值上的自觉,即对价值地位认识上的高度觉察、规律把握上的高度觉醒、责任担当上的高度觉悟。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价值观念在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价值是民族自立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精神之源。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必然牢牢地打上这个民族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观念认同的烙印。从这个角度看,价值观就是一个民族的胎记。没有价值上的自觉,就会迷失在历史长河的雾霭里。
其次,我们要自觉把握价值观念发展演进的规律。价值观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精神决定于存在,决定于实践。实践是变动不居的,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这就为价值观的丰富和提升,以及对价值观念发展规律的探寻提供了可能。价值观是开放和包容的体系,只有以自信的心态自觉吸纳一切有利于民族自强和人性发展的因子,我们的价值体系才更具先进性,更富吸引力。
最后,我们要自觉担当捍卫中华民族主流价值体系的历史责任。当代中华民族主流价值体系内涵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捍卫主流价值体系并不是盲目地、非理性地、情绪化地批驳和排斥其他类型的价值观,而是在平等的共存共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价值体系。
世界是多样性的。只有满怀高度的价值自觉和强烈的价值自信,我们才能在这风云际会、变幻难测的国际环境中真正做到“任凭风浪起,自有主心骨”,才能与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开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未来。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东辉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