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云南“社科专家基层行”为地方发展献策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09 09:3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到江边移民新村有多远?”

  “大概55公里。”

  “走,一定要去实地看看。”

  9月20日,在距香格里拉县城100多公里的三坝纳西族民族乡乡政府,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周智生等人急促地跟乡长交流。其时,已近下午6点。实地调研的专家们谢绝了乡政府的晚餐安排,驱车驶上陡峭的山路,到金沙江畔安置泥石流受灾村民的永壳新村时,暮色已降临,专家组顾不上休息,马上实地了解地质灾害治理和移民搬迁工程情况。返回县城途中,大家仍交流着对三坝乡东巴文化保护、民族团结、电站建设等问题的看法。

  这是“云南社科专家迪庆行暨云南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研活动”(以下简称“迪庆行”)中普通的一幕。

  与地方政府联姻搭建咨询平台

  9月19—26日,来自云南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12名社科专家深入迪庆藏族自治州三县基层,对该州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把脉会诊”。

  此次“迪庆行”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共同主办,围绕迪庆实施“四州战略”、建设“四个家园”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分别组成“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绿色家园”、“实施文化兴州战略,建设精神家园”、“实施产业强州战略,建设小康家园”和“实施和谐安州战略,建设幸福家园”4个调研组。专家组成员研究领域覆盖经济、文化、新闻、宗教、旅游、公共管理等,甚至还结合调研特点“收编”了两位林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

  中共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张登亮说,今后5年是努力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展开“社科专家迪庆行”恰逢其时。

  早在2003年,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即会同地方党委、政府,成规模地组织知名社科专家,调集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展开了“社科专家基层行”调研活动。8年来,他们先后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盈江县、丽江市等州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调研,形成了上百篇调研咨询报告,并汇编成报告文集,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社科专家基层行’已成为云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亮丽品牌,在社科专家、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间构架起了桥梁。”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瑞才如此评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为期8天的“社科专家迪庆行”中,4个调研组或集中、或分头走进四五十个调研点,从高原到低谷,从县城到乡村,从种植基地到工厂,从中小学校到寺庙教堂……

  25日,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状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宝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勇一行拂晓时刻即从维西县城出发。这是郑宝华今年第三次来到迪庆。“每次都有鲜活的发现,”他说,“‘社科专家迪庆行’结束后,还要去乡里蹲点七八天。”

  “‘社科专家基层行’本身是社科工作者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在基层听到、看到的,跟文献资料往往不一样。”十分看重应用对策研究的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范建华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实践再学习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实地调研,在群众生活中寻找理论活水;二是与地方政府交流,互相启迪。他说,地方政府的每一个战略或发展思路,往往是在对多年经验总结、在全盘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中的一些领导,理论素养并不比社科工作者差,他们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认知更为深入。社科工作者要冷静判断自身的定位,不能固步自封、自以为是。

  走出书斋力推科研成果转化

  26日,在“云南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高端论坛”上,迪庆所有工作班子的代表齐聚一堂,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报告。这是“迪庆行”提供政策咨询的第一步。会后,每位专家将形成3000字左右的咨询报告,进一步深入研究后撰写更详细的调研报告,汇编成册后供迪庆有关部门参考。

  会上,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杨宇明的“新西兰经验可资借鉴”、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的“‘一人一歌一刊一会’品牌支持”、马勇的“重视流通环节”、郑宝华的“反思‘无工不富’”等精彩报告,博得阵阵掌声。

  “广大社会科学研究者有服务社会的强烈愿望,但成果转化一直是个难题。”范建华表示。他认为,田野考察、实地调研运用到社科研究中,是理论工作方法论上的一种突破。多学科专家共同会战,围绕一个话题,相互补充、互相启迪,能使我们的科研思维、科学决策更加明晰。在此意义上,“社科专家基层行”类的活动具有一种学科建设上的探索意义。

  多年来,云南省展开的历次基层行充分发挥了社科专家队伍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黄维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