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应转变思维方式
本报陕西讯(记者杨晓娟)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承办的第三届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9月22—23日在西安举行,此届论坛的主题为“交叉学科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作了书面讲话,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出席并致辞。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教育主管部门及部分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宣传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代表200余人参与此次论坛。
李卫红希望广大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主动吸收借鉴多学科知识,以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解决德育面临的新问题,丰富和完善德育实践,从理念基础、方法手段等方面,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结合,积极探索德育创新的途径。
在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虚拟网络不断扩展的情况下,高校德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中山大学教授郑永廷指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独立性、主体性、个性化、功利化等特点较过去的大学生更加鲜明。他强调,高校德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高度化发展的要求。(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者研讨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本报湖北讯(记者张肖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武汉大学与日本法政大学联合举办的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4—25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次会议包括三大专题:清末留日生与近代文化传播、辛亥革命·留日生与日本、中日互观与辛亥革命映像。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天瑜在发言中指出,清末赴日研习法政者甚众,原因主要有二:一者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树立了仿效西洋宪政的范例,当时的清政府和知识界趋之若鹜;二者清末立宪呼声日高,立宪派渐趋活跃,向域外访求样板成为一时风尚。而在谈及辛亥革命选择的民主共和模式来自何方这一问题时,冯天瑜认为,以往的研究将其归究为孙中山等革命领袖从欧美获得启示,此论固然不错,但过于简单粗略。事实上,宋教仁等辛亥志士以日本为中介,吸收法国系民主共和精义,也是重要一途。
日本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研究所教授王敏认为,清末留学生本是清政府为振兴王朝而精心培养,但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表面上效忠清王朝的“延命”方策最终也纳入革命之轨。尽管结果与动机有所出入,历史与时代的局限也制约了中日之间更加有选择的直接互动,但前人对于爱国救亡的执著,使得他们得以超越时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技术移民法:引进海外人才的法律保障
本报讯(记者王春燕)9月18日,第三届移民法论坛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技术移民法立法与引进海外人才”,会议由北京国际法学会国际移民法专业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与会专家从移民法制建设、移民、人力资源、华侨华人等多学科、多角度深入探讨影响中国技术移民法立法的难点与热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与会者认为,引进国际人才,是用较短时间拥有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全球化和国际移民的发展,各国均将引进国际人才纳入本国人才建设的范畴,为争夺国际人才储备,纷纷制定有利政策,推出或者完善技术移民法,以增加国家竞争力。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国福认为,一部有效的技术移民法可以通过正确的立法理念和完善的法律制度,积极地将国家吸引力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引进本国需要和为本国所用的外国人才。他还提出,尽管党和政府对我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高度重视,把我国技术移民法律制度建设列入了国家重要议事日程,但是鉴于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很高,构建法律体系也非常复杂,从文件起草到最后通过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