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创新潮涌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务实启动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09 09: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历史会记住那些特殊的日子。2011年的9月5日是个星期一。这个北京的秋日也许在旁人看来很平常,但将来很可能会被历史以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因为它与一个不同寻常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上午10点,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功能厅。离仪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人们已陆陆续续到场。大家相互握手问候,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做着最后的准备。听不到大声寒暄,这里的气氛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喜悦。

  10点30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签约仪式准时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首批进入创新工程的8家单位签订“创新单位责任协议书”和“首席管理聘任书”。虽然仪式只有短短30分钟,但其象征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经过几年的酝酿、筹划、组织,无数轮的讨论、方案制订、试点摸索,终于迈进了实施阶段。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由中央直接领导的、代表中国学术最高水平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历史性改革;意味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向着这样的目标迈进:努力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强院”和居于高端水平的“世界名院”;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的功能和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格局将基本形成;在国际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明显增强。

  这样激动人心的目标,在这一天变得如此清晰可感。而2011这个年份也将与一个词联结在一起,那就是创新工程“元年”。

  机遇与任务

  几年前,国际经济学界曾有人把中国经济比作一个巨婴,意思是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发展迅速,但又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无论从人口、地域、资源、经济来讲,都是一个天然大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文明的领跑者,也曾是列强鱼肉的对象。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从战乱到统一,从贫穷到富裕,经过几代人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已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民族富强之路。

  正如有识之士所言,如今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动之中,而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这一切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其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多年前已开始酝酿、筹划,并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层的重视。

  2005年5月19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汇报,审议批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报告,就办好社科院、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5月,李长春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的贺信中,代表党中央向中国社科院提出了“三个定位”的要求。2011年2月1日,李长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5·19”会议精神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汇报》上批示:“政治局常委会讨论确定的要求和各项工作,是对社科院最重要的指导原则,要全力组织落实好。”中央“5·19”会议精神和“三个定位”要求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创新工程的指导原则。

  中央对五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李长春在2011年初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时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正确办院方针,积极履行中央赋予的三项主要职能,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发挥党中央国务院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刘云山批示:“社科院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指示精神,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中央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突出贡献。”刘延东也批示:“社科院党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认为,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创新工程,是贯彻中央“5·19”会议精神和“三个定位”要求,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战略任务的综合性实践载体和可操作性具体依托,是使哲学社会科学迈上更新层次、更高台阶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体制机制制度的整体转轨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水平和理论学术影响力,使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一次新的大发展。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祝晓风 王建峰 夏萌 下转第3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