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大园古苗寨:杨氏“熟苗”聚族而居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9-30 09:4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26期 独家报道“走进湘西南古村落”文章之一

  车沿着省道飞驰,行驶至绥宁县关峡苗族乡一带,在一路油绿齐整的麦田中,竟出现一处村落,背后是葱郁的树林。这民居远望去有几百户之多,屋宇绵延,鳞次栉比,融成灰茫茫一片。

  为躲避战乱演化为“熟苗”

  车还未停稳,便有身着苗族服装的男女老幼闻声而出,在村口热情相迎,一位男子还吹起了牛角。沿着稻田间的一条小路走到村口,抬头一望,飞檐斗拱的大楼门上挂着两块醒目的牌匾:一块书写着村名——“大园古苗寨”,另一块则是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历史文化名村”牌匾。据介绍,大园是杨姓聚族而居的苗寨,有人口千余,寨子的历史已有800多年。

  据传,因民族歧视,生存窘迫,战乱频仍,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排苗屠苗事件。杨姓先祖杨光裕(唐末“飞山蛮”首领杨再思之曾孙)厌倦无休止的战乱生活,向往安宁,于是带领子孙学习中原文化,使大园苗寨演化为“熟苗”,即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苗族,与“生苗”相对。

  杨光裕的这一做法,使得大园苗寨生存状况大为改观,开始从战乱走向繁荣。到明朝中叶,大园人口已达2000多人。大园苗商靠交易木材、桐油、生漆,加上贩盐,积累了大量财富。至清朝中叶,大园人口多达3000余人,盛极一时。清末,瘟疫饥荒流行,人口缩减至800多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为了生存,大园杨姓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苗族身份,直至新中国成立,民族平等政策开始实施,大园杨姓的苗族身份才得以正大光明地恢复。

  建筑精妙的古老窨子屋

  走在寨子里,很容易就能发现大园建筑的独特之处。村民杨小聪指着一座砖木结构的房屋告诉记者,这是大园特有的窨子屋,有御火之用。极盛之时,寨子里有窨子屋200多座,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20多座,最新的也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整体看上去,房屋之间既有封火墙相隔,又有铜鼓石鼓道相连,相互独立又血脉相连,其设计堪称精妙。封火墙上一般刻有房屋的建筑年代,其内则是木质的吊脚楼。高墙四角微微翘起,装饰有鳌头,既威武又不失灵动。每座窨子屋实际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从外至内分别是楼门、中门、天井。天井上方是正屋,两端为厢房。杨小聪特别演示了窨子屋所用的“密码锁”,钥匙、锁均为木质,靠凸起和凹槽对应解锁,巧妙之极。

  往村里走去,一大片茂密的树林跃入眼帘,原来,这些都是人工栽种的风水林。风水林的中央有一片隆起的空地,这里曾经是村民为了抗击外来侵略而组织团练武装的演练场,现如今成了载歌载舞庆祝四八姑娘节的广场。

  励学重教的传统荫泽后世

  与历史上学习汉文化相关,大园苗寨有着良好的民族教育传统。清康熙年间,这里建起了大园杨氏宗祠。这座宏伟的公共场所不仅用来祭祖议事,并且集教育、娱乐于一身。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必须到宗祠接受免费的启蒙教育,待理解能力成熟后,还可半自费到经馆学习。虽然这座荫泽后辈的宗祠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但大园杨氏兴师重教、勤勉好学的传统却延续至今。

  也许因为是“熟苗”的缘故,大园苗寨的村民热情好客、毫不羞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在众人的鼓励下为客人唱起了曲调悠扬的苗歌。在记者一行考察的过程中,始终有一大队村民紧紧相随,用比较流利的普通话不时介绍着村里的建筑和习俗。尽管与外界交流甚多,但大园的村民仍然穿戴着花式精美的本民族服饰。记者注意到,大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特别多,很多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

  考察结束,两位穿戴银饰的美丽“寨花”带领着男女老幼将考察组一行送出村口,唱起动听的苗歌,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感人至深。如今的他们,无需被迫隐藏民族身份,不再面对歧视和战乱,“民族平等”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在这大山深处开出了灿烂的团结之花。(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