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本报头版刊发了墨脱大学生格桑多杰步行数天翻越雪山外出求学的大幅图片,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此后数月,这张图片和报道不断受到关注。现在,又值大学开学之际,许多读者来电来函,询问格桑多杰和墨脱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为此,记者对格桑多杰进行了回访。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墨脱普通藏族学生的故事,他只是无数个艰难行走在 “天路”上的求学少年的缩影——
暴雪中的坚毅眼神
他浓眉大眼,皮肤黝黑,虽稚气未脱,眼中却流露出些许略带沧桑的刚毅。
2011年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降落在海拔4000多米的嘎隆拉山上,刚刚贯通的嘎隆拉隧道被迫关闭。波密到墨脱唯一的道路被厚厚的大雪吞没,雪崩、泥石流不断,险情频发。
我们夹杂在当地人返乡的队伍中,在缺氧的状态下,踏着齐腰深的大雪,翻过雪山,艰难地向着墨脱的方向缓慢行走。据当地人介绍,这个季节随时都会下雪。每年大雪封山后,都有人在山路上丢掉性命。这样的行走无疑是对人的生理极限的考验。七八个小时后,我们已经是连滚带爬,筋疲力尽。
太阳西下,万籁俱寂。这时,几个年轻的身影从远处蹒跚而来。他们背着大包小包,拄着树棍,保持着均等的距离。柔和的夕阳洒落在皎洁的白雪上,他们的身影在雪地里形成剪影,宛如几个正在弹奏的音符,伴随着咯吱咯吱的响声,动感而和谐。
走到近处,发现是三个小伙子。领头的十八九岁,浓眉大眼,皮肤黝黑,虽稚气未脱,眼中却流露出些许略带沧桑的刚毅。这倔强而坚毅的眼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穿着运动服,肩背书包,用胶带打着简易绑腿。因长时间在雪地行走,他的裤子已经湿到大腿处。显然,他还是个学生。
在墨脱,行走在路上的都是朋友。大雪中偶遇,让我们备感亲切,在雪地里席地而坐,攀谈起来。
他叫格桑多杰,藏族,西藏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大二学生。同行的是他弟弟和一个同村的玩伴。因为大雪,父母不放心他一人独自步行返校,所以让其他两个孩子送他走出墨脱。
他们从格当乡格当村步行两天到达县城,然后在县城乘车一天到80K中转站,休整一天后,开始在雪中步行。与我们相遇时,他们已经在原始丛林和雪山间行走了近10个小时。
第一次回家过年
看到墨脱嘎隆拉隧道打通的消息,他便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回家过春节。这可是他自离家上高中以来第一次回家过春节。
去年12月,格桑多杰在学校里看到墨脱嘎隆拉隧道打通的消息。寒假将至,他便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回家过春节。这可是他自离家上高中以来第一次回家过春节。
像格桑多杰这样在外求学的墨脱学生,假期很少回家。因为高山隔断,道路险峻,加上长达八个月的封山季,嘎隆拉雪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阻隔在扎墨公路上,阻断了孩子们回家的愿望。用五六天时间徒步翻越山岭,对任何成年人来说都不是易事,更何况这些少年!
自从到林芝八一镇上高中后,格桑多杰从没在寒假回过家。得知隧道打通的消息,他便与几个同乡的同学商量结伴而归,体验一下“天路”打通后的变化。
寒假一到,几个同学便踏上漫长的“征程”:坐一天半火车到达拉萨,在简易旅社休息一晚;第二天,坐一整天汽车到林芝,再休整一天;然后再坐一天汽车到达波密县;然后休息一天,接着坐汽车向墨脱进发,到达嘎隆拉隧道入口,随后下车,在隧道里步行三公里,穿过隧道。接着,在隧道的另一端再乘汽车向县城进发。经过两天的汽车颠簸后,到达墨脱县城,与家在县城的同学告别。对于格桑多杰来说,还要从县城出发,再经过两天两夜的山路才能回到距县城70公里的格当乡格当村的家中。
一路风尘,父母见到像叫花子一样回家过年的格桑多杰后泪流满面,一家人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一个团圆年,一顿团圆饭,对墨脱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奢望。这一刻,这一切变成了奇迹!
而对于格桑多杰来说,回家的代价就是一个寒假要有20多天都耗费在往返的路上。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艰难抉择
“读书是我们大山里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但读书的路却很难走。”
半年后,记者几经辗转终于又一次拨通了格桑多杰的电话,还是那个熟悉的声音,还是那个阳光而略带腼腆的藏族少年。格桑多杰对记者说:“读书是我们大山里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但读书的路却很难走。”
由于道路不畅,格桑多杰所在的格当乡只有一所公办小学,而且只能读到三年级。要想小学毕业,就必须到70公里以外的县城里续读。70公里,在城里开车不过是一小时的路程,而在这不通公路的地方,成人步行都需要两天两夜,所以乡里不少孩子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那时候,小格桑多杰常常坐在教室里幻想,有一天自己能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梦想自己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尽管当时他也不知道大学是个什么样子,因为那时候格当乡还没有一个孩子读过大学。
和大多数当地孩子一样,放学后回到家中的小格桑多杰便成为一个小劳力,放牛、喂猪,和大人一起去打草背柴。懂事的小格桑多杰写完作业就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
转眼,三年过去。是到县城继续读书,还是辍学在家,父母让小格桑多杰自己选择。选择读书就意味着要离开父母长期独立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困难可想而知。
犹豫再三,为了自己的“大学梦”,格桑多杰毅然决定继续读书,小学四年级离开家独立生活。此后,格桑多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慢慢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只有偶尔跟随乡里的马帮运货时,父亲才会到学校去看看他。
几年下来,格桑多杰不仅有了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而且炼成了同龄人少有的坚强个性。
格当乡的第一位大学生
2010年8月,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辗转飞到了墨脱县格当乡格当村格桑多杰的家中。
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后,新的麻烦又来了——墨脱县没有高中。要上高中就必须到约300公里外的林芝八一镇上学。到八一镇上高中不仅路途更加遥远,去一次至少得六七天,而且学费也是个问题。因为高中教育已经超出义务教育的范围。对普通农牧民家庭来说,高中阶段的学费是一大笔花销。
墨脱县的很多乡村至今还保留着自给自足、以物易物的生活状态,只有跑马帮、当背夫运货才能挣一点点血汗钱,而且危险极大。父亲身体不好,弟弟年龄还小,格桑多杰偷偷地把高中录取通知书藏了起来,准备放弃继续上学的机会,去当马帮、背夫挣钱,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让弟弟妹妹去上学。
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坚决反对儿子的决定。因为他一直成绩优秀,是家里甚至整个乡里唯一能考上大学的希望。母亲借遍了整个村子,父亲和弟弟把家里值钱的家当和特产运到县城卖掉,终于凑来了高中第一年的学费。
开学的日子,父亲、弟弟陪着格桑多杰在山里走了六天六夜才到达林芝。格桑多杰的“大学梦”没有中断。领到新书的那一天成为他们全家最高兴的一天。
勤学多问,笨鸟先飞。为了能够赶上高中的学习进度,格桑多杰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利用起来。高中三年,除了在学校学习,他只回过两次家。有一次因为想念家中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他独自翻越嘎隆拉雪山回家,结果途中险些丢掉性命。那次经历让他铭记于心。因为父母的支持,加上回到家的时候格桑多杰也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减轻家中的负担,帮助父母多干活,和父亲一起跑马帮挣钱,再加上村里乡亲们的接济,格桑多杰顺利读完高中三年,并没有因为学费而影响学业。
2010年8月,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辗转飞到了墨脱县格当乡格当村格桑多杰的家中。那是一份来自西藏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当手里捧着“沉甸甸”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都哭了,闻讯赶来祝贺的乡里乡亲们也被这一场景感动得潸然泪下。
这是格当乡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山包里的格当乡沸腾了……
毕业后要服务家乡
他要用学到的知识服务家乡,报答曾经给予他帮助的家乡人民。
格桑多杰说,他的大学是母亲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换来的,是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全村乡亲们的无私爱心凝聚出来的。
因此,格桑多杰在大学期间努力读书,并决定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墨脱,用学到的知识服务家乡,报答曾经给予他帮助的家乡人民。
现在,格桑多杰最大的梦想就是尽快改善墨脱的交通,发展经济,让当地的孩子们都有学上,不再为路途的风险、上学的费用担心。
近年,随着国家对墨脱县基础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优惠政策的不断推广,当地经济社会得到很大发展。2010年12月嘎隆拉隧道贯通,2012年墨脱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到那时,通车季将由以前的三个月提高到八个月以上,车辆进出墨脱的大部分季节将不再受到气候的影响。
201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第三届全国通讯员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格桑多杰作为本报最年轻的通讯员将来京参加会议。我们也希望他在新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报道家乡的发展,用手中的笔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来自墨脱、来自西藏的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孩子。
给《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一封信
我叫格桑多杰,今年19岁,来自西藏墨脱县格当乡,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现在在西藏民族学院上大学,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
以前,墨脱县有与世隔绝的“称号”,直至去年嘎隆拉隧道贯通,这样的局面才结束。自从我来到林芝八一镇读高中,一年最多只回一次家。回家的路途艰难而且遥远,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嘎隆拉山,而且要从波密县走上五天五夜才能到家。这种艰难险苦只有我和其他像我一样在外求学的墨脱学子们才知道,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因为交通不便,墨脱与外界联系很少,成了西藏的贫困县。
近几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墨脱,让墨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嘎隆拉隧道打通,预示着墨脱从此将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贫穷县。这次寒假回家是我上高中以来第一次回家过年,虽然路途依旧很辛苦,年过得也同样很简单,但我们全家无比幸福!在嘎隆拉隧道贯通前这是不敢想象的。
特别幸运的是在寒假返校途中遇到了《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他们和墨脱人一样在暴雪中冒着生命危险步行几天走进墨脱,很让我们敬佩。以前听说过有记者到墨脱调查采访,但在冬天大雪封山后走进去采访的,还从没听说过!
今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要邀请我到北京参加会议,我感到非常意外,也很兴奋。听杂志社的老师说,杂志社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墨脱助学金工程”,将对墨脱县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在读大中小学生提供资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因为真的有很多很多很困难的墨脱孩子需要帮助。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做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现在,如果拿墨脱跟外界相比,差距还是特别大。但有党和国家的关怀,加上墨脱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墨脱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同时,我也希望社会各界多关注墨脱,走进墨脱,了解墨脱。大学毕业后,我愿扎根墨脱,愿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我的故土、我的家乡。(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王宙 文/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