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会议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9-26 14:1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日民商法研究会学术研讨庆十周年

  本报讯(记者郭烁)9月16—18日,由中日民商法研究会主办,日本驻华大使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中日民商法研究会第十届大会暨十周年纪念庆典在京举行。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到会祝贺并发表致辞。来自中日两国民商法学界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听取了中日民商法研究会会长梁慧星所作的“中日民商法研究会的发展回顾——民法部会编”报告以及清华大学教授王保树所作的“中日民商法研究会的发展回顾——商法部会编”报告。

  民法分会场重点讨论了中日两国的民商事立法问题,并特别关注了日本正在进行的债法修改进程和中日两国侵权法立法的相互借鉴问题。围绕日本大地震,与会者重点讨论了大规模灾害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日本原子能损害赔偿相关的疑难问题。商法分会场则涉及间接金融、商法体系、商事纠纷解决等诸多中日两国学界和实务界关心的疑难问题。大会同时设置了实务界专场报告会,涉及外商投资、云计算、夫妻财产约定等诸多实务前沿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延安时期奠定党的新闻工作基础

  本报陕西讯(记者耿显家 杨晓娟)9月17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西北大学、陕西日报主办,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延安时期新闻事业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

  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在致辞中说:“延安时期新闻事业大大发展,在于它关注民意、关注民主、传播真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提出,这一时期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基础,培育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业务骨干和领导骨干。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在致辞中说:“媒体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我们党的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

  与会专家认为,延安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革命和民族救亡的媒介记忆,而且也是新中国新闻出版管理体制的源泉和标杆。延安时期的新闻传播体系具有思想宣传与信息传播同构并体、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同形合一等特点,其中一些经验对当下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维护经济安全刻不容缓

  本报讯(记者王春燕)9月18日,2011中国经济安全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议题有: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转型、外资流入与产业安全、金融风险与产业安全、资源类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与会专家认为,经济安全问题范围广泛,涉及粮食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以及虚拟经济安全等,关系到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之中。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更好地切实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产业安全,成为“十二五”期间维系民族经济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有学者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夯实产业安全机制的必要条件和准备。努力维护产业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构建我国的产业安全体系,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