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休闲娱乐和价值取向等与乡村的不同,造就了城市文化。不同国家与时代的城市和城市文化有自身演进的脉络。中国宋代的所谓“城市革命”,带动了城市文化的兴盛,经过各朝代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传统社会的城市文化。它包括了以皇亲国戚为代表的皇族文化、官僚政客营造的士大夫文化、文人骚客推崇的隐逸休闲文化、商人和居民打造的世俗文化等,且城市休闲娱乐场所集中也带来了奢侈之风。但是,中国以农为本的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统治理念、重义轻利和重农抑商的价值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以及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城市文化则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特性。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无差异
城市文化的地位和影响,与当时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并不突出地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传统时期,支撑经济和社会的主体是农村,绝大多数民众皆居住和生活在农村,大部分教育设施及书院也在农村或名山名镇,传承着耕读传家等理念,社会精英——士绅也集中在农村,施坚雅指出,清代中期最多仅有四分之一的士绅寓居城市。相较之下,城乡差别十分有限。第一,城市是政治、军事中心,统治和防御为其主要功能;第二,城市是消费性经济,城市居民的生活资源依赖于乡村,城市经济寄生于农村经济;第三,没有城市一级的行政建制和管理机构,一直实行的是城乡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四,城市中商贩工役等被列为从事“浮末业”的“市井小人”,是为统治者提供服务的从属群体,政治与社会地位低微,民众亦普遍缺乏公共和自治的意识。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利民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