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诗歌通史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9-07 09:4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在国内10余位著名学者的共同参与下,经过近8年的精心撰写,近日通过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成果共计11卷,分别是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隋代卷、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当代卷和少数民族卷,每卷60万字左右,总字数700万字。成果贯通古今,包含汉民族诗歌和各少数民族诗歌,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国诗歌通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中国诗歌通史》将中国诗歌按历史发展分卷,每卷内部同样按照不同历史时期诗歌发展的时间线索,分别对诗、词、曲等各类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详细描述,综合展现中华民族诗歌的总体风貌,其中有以下几点最富创新意义。一是以汉民族诗歌为主体,兼顾历史上各少数民族诗歌,从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采取广义的诗歌概念,包含汉民族诗歌中的诗、词、曲,少数民族的史诗、抒情诗、宗教祭祀诗等各类诗体,并以其发展变化为经,全面展示了中国诗歌体式的丰富多样。三是打通古今诗歌界限,建立古今贯通的诗歌史观。四是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场上揭示中国诗歌的艺术本质,阐释其民族文化特征。五是在坚持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发挥每位撰写者的特长,在充分吸收学界最新学术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学术个性,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诸多诗歌史问题上提出了新见。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敏俐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专家点评:

  这部成果很有特色:一是宏阔视野与翔实叙述相结合,站在世界文学的立场上反观中国诗歌的特色,细致描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线索。二是理论思考与论从史出相结合,既注意总体思路的把握和创新,又注重不为空论,强调论述过程中材料的丰富、确凿。三是他人成果的吸收与著者观点的树立相结合,如唐五代卷绪论对唐诗繁荣原因再作探讨;宋代卷对理学诗派的论述,对僧诗和道诗的论述,以英雄、能臣、词人三者切入辛弃疾的论述等,或角度、或取材、或观点,均能自出新意。

  (清华大学中文系 刘石)

  该成果突破既往文学史、诗歌史以时为序、作家作品散点凑合的做法,将以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作用碎片化的“机械分析”,变成融化在古代、现代诗歌发展演化的动态过程中,以型式、形态、艺术品格、审美趣尚等特征具体展示出来,使其在学理模式上形成全面突破,为中国文学研究创立了一个新的学理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国星)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