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民族学的近百年研究成果证明,使用汉藏语系各族群的渊源关系可以追溯到8000年到1万年前,它们起源上的共性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语言历史演变和亲缘关系研究是重要的一环。
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总人口超过15亿,包括数百种千姿百态、类型各异的语言。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族群主要分布在东亚次大陆,中国是汉藏语系语言分布的主要故乡。数百年来,自从汉藏语系理论提出以来,各国语言学家围绕其内涵和外延开展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专著和论文,举行了40多次大型国际会议。汉藏语系各语言之间究竟哪些有发生学上的亲缘关系,其历史演变脉络如何,至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语言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语言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相对稳固性确定了语言亲缘关系的远近与人类族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之间的密切关联。因此,语言谱系关系的远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族群关系远近的历史实事,也可能反映人类迁徙、接触、分化、融合等诸多可能发生的历史变革。
三种主要分歧意见
汉藏语系谱系分类和历史演变研究主要涉及六大语言集团: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南岛语和南亚语。这六个语言集团内部的发生学关系基本上没有大的异议,但是其互相之间哪些有亲缘关系却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意见有三派:其一,李方桂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缅语、苗瑶语、侗台语的观点,得到国内大多数语言学家的赞同。其二,美国学者白保罗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汉藏语系仅仅包括汉语和藏缅语族,他把苗瑶语、侗台语和南岛语共同组成南岛语系,认为这个语系与汉藏语系仅仅有接触关系,而没有同源关系。其三,法国学者沙加尔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汉语和南岛语有同源关系,邢公畹支持这种观点;后来潘悟云、郑张尚芳等进一步提出,汉语、藏缅语、南岛语、侗台语、苗瑶语、南亚语等都可能有同源关系,应该成立包括上述六个语言集团在内的超级大语系——华澳语系。
此外,还有人认为,汉藏语系可能与印欧语系有亲缘关系;也有人认为汉藏语系与北高加索的语言有亲缘关系;近些年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北方的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也可能有亲缘关系,但证据并不充分,论证的方法也不被认可,因此较少有人关注。
产生上述分歧观点的原因非常复杂。从客观上看,上述六个语言集团有的神似,如汉语和藏缅语族语言的关系,存在一批明显的同源词;有的形似,如汉语和侗台语、苗瑶语之间的关系,其类型特征包括语音结构、声调调类系统、语法类型等都非常相似;有的存在着某种割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南岛语和侗台语,也发现有一些基本词非常像同源词。苗瑶语与南亚语之间,南岛语和汉语之间,也都发现一些语音上有对应关系的“同源词”等。
同源词研究:确定亲缘关系的根本所在
开展汉藏语同源词研究,最根本的是要找出一批不同历史层次的同源词,以证明汉藏语系数百种语言是否有亲缘关系以及他们亲缘关系的远近。经过近百年的研究,由于找到一批同源词,汉语与藏缅语的亲缘关系已经基本确定,虽然这些同源词还需要进一步论证。苗瑶语、侗台语、南岛语等内部的亲缘关系也大体有了比较可信的论证。但是,汉语、藏缅语与苗瑶语、侗台语、南岛语之间以及苗瑶语、侗台语、南岛语互相之间是否存在同源关系,由于缺乏可信的论证,分歧较大。
初步研究表明:汉语、藏缅语、苗瑶语、侗台语之间有同源关系的结论不大可能被否定。一批数量不等、过去不认为它们有同源关系的同源词被发现,而且一些有力的证据支持它们有同源关系。其中藏缅语与汉语关系最近,苗瑶语、侗台语与汉语的关系稍远。南岛语与侗台语、汉语都有一批数量不等的关系词,这些词究竟是同源关系还是借贷关系,尚需再论证。南亚语系语言与汉语、藏缅语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关系词,但这些词在南亚语系内部并不同源,因此,借贷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结论能否被普遍认可还未可知。
找出一批不同历史层次有语音对应关系的同源词研究难度极大,我们只是利用现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做一些梳理和准备工作。如建立一个包括有汉语古音构拟和汉语方言、藏缅语族语言、侗台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南岛语族语言、孟高棉语族语言等近400种语言和方言的计算机词汇语音数据库检索系统和数十种重要语言的词典库,为进一步开展同源词研究提供基本资料。从本数据库核心资料提取的词表,约600万字的语音和词汇对照集即将与读者见面。它对推动汉藏语系研究至少有以下几点作用。
第一,通过所列出的词表和相关语言的语音系统,可以了解东亚语言的语音结构和词汇特点。在语言类型学研究方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第二,该词表的语言点是根据语言已知发生学远近关系排列的,也就是同一语族、同一语支的语言排列在上下左右,便于互相对比。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对词表中不同语族、语群、语支、语组开展不同层次的比较研究,借以寻找不同层次的同源词及其语音对应规律,也可以进行综合性的专题研究。
第三,检验已构拟的汉藏语同源词的可信度,以及已初步形成的中层或低层的谱系分类观点是否合理。近百年来,已有许多汉藏语系语言研究学者,寻找过不同层次的同源词,对其语音形式进行构拟。有的采用远程(宏观、高层)构拟,有的是中层构拟,也有的是低层构拟,甚至有超远程构拟。无论哪个层次,也不管如何分类,都必须经过该语言集团具体语言材料的检验,若符合,才是可信的。
第四,由于数据库里录入了一定数量不同语言集团的词典,学者们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做词族研究。如果能够找到一些语言互相之间的词族对应,就可以找到比较确凿的同源证据。
第五,由于汉字基本上是非表音的文字,不能传递上古乃至更早的语音信息。我们只能够依靠汉语的方言资料以及有亲缘关系的语言或文献资料,对上古汉语和汉语史前面貌进行拟测。同时,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曾经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过长期的接触,其结构在许多方面留下了接触的痕迹,本数据库的各种语言资料无疑对研究汉语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18世纪以来,传统的历史比较研究理论从西方传入我国。这种理论和方法在印欧语研究中取得较多成果,但在缺乏文献记载以单音节为主的词根语——汉藏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人们遇到了诸多难题,开始怀疑历史比较法是否适合于汉藏语系?尤其是形态消失殆尽,历史分化和历史接触同样久远的汉语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究竟存在何种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区分同源关系和接触关系,研究者对方法论性质进行诸多探索:有的提出深层语义对应理论,有的提出词阶分析理论,有的提出词族对应理论等等。我们则组织了方法论问题的研究,把其他研究者的理论系统化,并运用到具体研究工作中去。
有学者回顾19—20世纪语言学进展时指出其三个特点:一是研究的对象以印欧语为主;二是研究主力先在欧洲,后在美洲;三是从语言学单学科的研究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第三点是科学整合的新方向,将来可有难以估量的发展。第二点跟近代学术的主流有关,也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学术制度的建立有关。第一点因为研究主力在欧美,以研究者熟悉的语言为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民族学的近百年研究成果证明,使用汉藏语系各族群的渊源关系可以追溯到8000年到1万年前,它们起源上的共性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语言历史演变和亲缘关系研究是重要的一环。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宏开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