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高校新闻宣传也需转作风改文风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9-07 09:2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的统一部署,全国新闻战线全面启动了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一活动开展的范围,虽说主要是在中央和各地的新闻界,但是真正需要开展这一活动的,又何止是新闻界和记者们。

  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文风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作风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党风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在《反对党八股》等文章里对种种文风不正的现象有过辛辣的批评。

  笔者长期在高校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对文风不正的现象可谓有切肤之痛。相对而言,高校是人才集中尤其是“高端人才”荟萃的地方,“笔杆子”或“能说会道者”应该相当可观。但文风问题、会风问题乃至“表达问题”即“该怎么说话”等问题,其实也是沉疴已久、毛病多多。

  不妨稍举几例:有的部门或院系领导讲话或行文,空话、套话一大堆,究竟要讲清楚哪些事情则让人云里雾里不甚了了。在为数不少的高校校园网、校报等传播与宣传媒体上,稍加浏览即可发现,一些会议报道该写清楚、写明白的地方语焉不详,而只是一个劲儿地把校领导的发言先冠之以“重要讲话”的名头,然后再不厌其烦地弄出好几个“指出”、“强调”等等,大段大段地罗列。整个会议报道,几乎成了领导讲话稿的全文照搬。更有甚者,有些学术会议的报道,明明可以用数百字的篇幅即可写清楚,却拉长再拉长,写成了好几千字甚至超过万字的报道。耐着性子读下来,都是些领导的讲话云云;至于这个会议的议程有哪些,学者们围绕会议的主题讨论了哪些问题,提出了何种新思想和新观点,会议取得了哪些成果等,则被“一笔带过”。这样“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的报道,既浪费了读者的宝贵时间,又败坏了文风和会风。试想,这样的报道,能有几个人有兴趣读下去呢?

  再说说会风问题。本来,开短会或可开可不开的会就不开,写“言简意明”的文章,说“开门见山”的话,应该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要求,而如今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达到了。为数不少的领导似乎越来越不会“讲话”,也越来越不会“写字”了。“重要讲话”由秘书代劳,发言只求四平八稳、滴水不漏,让人抓不到把柄即可。于是乎,来自于生动的工作实践、具有自己的思考痕迹、有点自身个性的话,我们很少能从领导干部那里听到了。而实质性内容很少,乃至无的放矢的空话、套话和大话却充斥在一些会场。那些套话、官话,也许我们挑不出什么毛病,只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几乎毫无帮助,只能归于“正确的废话”了。于是乎,“会上哄哄,会后空空”。多少个大大小小的会议就这么开过了,至于效果如何,只有天晓得了。

  其实,笔者私下揣测,我们不少领导同志原本也许是有着自己一套颇具个性的“话语系统”的,也是喜欢说一些有着自己个性色彩的话语的。只是当上领导干部以后,说话就变得小心谨慎了,唯恐一不小心说错话,“后果很严重”。

  笔者非常赞赏汪洋同志几年前在重庆履职时同重庆市政协委员们座谈时说的话:“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是允许他讲错话!”

  诚哉斯言!但愿包括媒体、网络和高校师生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公众,能给各级领导同志营造一个宽松的言论氛围,让领导同志们既能“照本宣科”也能“有感而发”,说发自内心的话。即便说得有所不妥,也无大碍,不至于遭来“严重后果”。也衷心期待着我们能多听到领导同志和社会各方面人士有感而发、颇具新意创意的真话、实话。即便说得兴起,一不小心,其发言的准确无误率打了点折扣、略有点偏差,应该也是无甚大碍的吧。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缪迅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