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立足时代 自觉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9-07 09:3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最具意义的勿庸置疑正是时代的急剧变迁:随着信息科学、生物科技等高新科技的发展,电脑、手机、互联网等高科技成果的普及性应用,人类正在迈入“后工业”的“信息时代”。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都正在被迅速、彻底、全方位地改变,一种新型的技术社会形态——“信息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同时,这一时代也是所谓的“全球化时代”,即全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深刻互动的时代。全球化以信息的充分流通和共享、资本的全球逐利最为典型。尽管马克思曾经提出“世界历史理论”,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但当今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全球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全方位影响,仍然是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

  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提出了若干尖锐的挑战。例如,社会实践的全球分工协作,虚拟实践、虚拟交往的出现,改变了实践的结构和形式,导致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等之间的原则界限已经模糊;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当然也很难归入意识范畴,这打破了物质和意识的截然二分,而人机互动、人工智能、机器思维等的进展,使传统的意识观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传统产业日益信息化,特别是信息产业崛起,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快速扩张,传统的资源观、资本观、劳动观、价值观、财富观、权力观等都在发生改变;信息的充分流通和共享、经济的全球化、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强化了世界的一体化和相互依存性,要求人们立足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等。

  与时代的变迁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主体、依靠力量也正在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一方面,由于苏东剧变,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消失或者“改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遭遇了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相对的低潮期。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内部调整,曾经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身处福利制度中,生存与生活状况大大改善,一些衣食无忧的雇佣工人甚至并不认为自己是“无产阶级”,而自认为是“有产阶级”甚至“中产阶级”。在这种新情况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重新确认自己的思想主体和依靠力量。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大刀阔斧地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摸索中充满着创造性,除了渐进式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在坚持主权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对全世界开放的力度之外,许多理论和实践成果令人耳目一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都在世界上渐具示范效应和影响力,以之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认真咀嚼现时代的这些重大变化,我们可以说,马、恩、列、斯、毛等经典作家虽然都曾有所提示,但并未对其作出详细的阐释。当然,历史并不会因为理论的不成熟而停下自己的脚步。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这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同时又不断对理论本身提出急迫的需求。例如,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中,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在崛起的中国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反差明显,如何恰当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提升中国的“软实力”,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内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但政治体制改革尚待“攻坚”,进入“深水区”的改革事业需要“新思维”;中国的工业化尚没有完成,又卷入了信息化浪潮,资源环境、社会分化、文化冲突等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如何抓住机遇、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不论是在哲学观念的变革还是在理论构建及其思维方式的转变上作出努力。

  显然,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创建,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又要以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实现哲学观、哲学理论和哲学思维的全方位突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符合现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构筑理论基础,是当代中国人民以自主创新的态度走自己的路、开创自己美好生活的事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确立当代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这种创建是当代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权力,既不能寄希望于已经去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不能指望“不在场”的国外马克思主义者,更不可能依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而只能以当代中国人民为主体,以当代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为基础,基于自觉的理论使命感、权利感和责任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显然,这里尤其对广大马克思主义学者充满期待,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理论自觉,自立自强,自觉担当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历史重任。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伟平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