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是源与流的关系
解飞厚、吴杏洁在《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6期撰文《大学课程: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辨析——兼与王一军先生商榷》指出:高深学问对应一般知识,个人知识对应公共知识,所以,个人知识与高深学问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更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个人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公共知识,建立在公共知识基础之上。个人知识是个人性与客观性的结合,客观性的公共知识既包括一般知识,也包括高深学问。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将一般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将高深学问内化为个人知识。可见,一般知识和高深学问都是教育内容,个人知识是教育的结果,源与流的关系十分清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现象学应走进学校、课堂、教与学中
宁虹在《教育研究》2011年6期撰文《认识何以可能——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思索》指出:现象学教育学应当走进学校、课堂、教与学的真实生活,秉持现象学作为工作哲学的精神而成为“学校、课堂、教与学中的现象学”。在此努力中,尤其需要关注教育内容引起的学生学习的内心体验。教育的生活体验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在学校、课堂、教与学中的经历,也是他们的生活,并且是他们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在这些生活的经历中,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内心体验总是由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明的系统知识所引起。除此之外,它与任何生活体验的生成都不存在任何性质、形态上的差异,它同样是丰富的、富有情感的、具有现象学意向构成意义的,它的内容是公共的、人类的,它的生成是具体的、个人的、特定的,而它的发展又将走向融入人类文明的共同方向。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构成中得以传承。这原本就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知识谱系能力是学术创新力的基础
李育球在《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7期撰文《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基础:知识谱系能力》指出:知识谱系能力是指对知识谱系的分析和研究能力,是学术创新力的重要基础。知识谱系能力由知识历史梳理和逻辑建构两部分能力构成。其中,知识历史梳理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史料搜集能力(知识史料的发现、挖掘和整理能力)、知识史料分析能力(知识史料的真假辨别、价值判断和批判能力)、知识历史综述能力(包括综述的视角、方法和表达能力);逻辑建构能力主要由概念逻辑建构、命题逻辑建构和知识范式建构能力组成。(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