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央决定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采访知民情,转变采访作风解民忧,改进作品文风暖民心,有利于在全国新闻战线大兴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和求真务实的好作风”。就此而言,这项活动是中央加强新闻战线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但其意义绝非仅限于此。实际上,“走转改”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尤其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作风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深刻认识到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我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邓小平同志则多次论及党的作风建设的至关重要性,认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强调“要把加强和改进中共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切实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则强调“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乎民生疾苦,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民族兴衰,因此必须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而“走转改”的活动无疑为此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首先,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有助于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我们党历来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首位,即始终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总结我们党90年来的历史经验可知,当我们坚持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当我们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呢?关键在于始终保持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亿万群众的实践是最大的实际,也是真理性认识的源泉,只有真正深入群众实践,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和符合实际的真理性认识,从而打破原有认识的局限,真正做到解放思想。
其次,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有助于推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党的工作作风是党风的最直接的体现,给人民群众最直观的印象,是我们党的形象展示的一个窗口。”工作作风的好与坏直接关涉到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实现。那种惯于做表面文章、以空洞口号代替工作落实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不仅严重损害了我们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危害到我们经济事业和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从根源上来看,导致这两种工作作风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则是由于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不了解或不愿意了解民生民情问题。其结果要么是以“说”代替“做”,要么是不该管的管、该管的管不了。为了改变工作作风,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一方面了解群众之忧,另一方面拜人民为师。前者使党员干部能够真正明确工作目标,后者则能切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从而改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工作作风。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最后,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有助于学风文风建设。学风文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学风文风不正,同样也会对我们的事业产生巨大的危害。那种照搬照抄书本和他人经验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学风,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率、一味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形式主义文风,直接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的威信,以致隔断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并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了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为了遏制不良学风文风,必须切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良好的学风有助于带动文风的转变,真正了解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才能真正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从而改变形式主义的文风。
胡锦涛同志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段话既是对我们党90年来成功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为我们党未来进一步推进作风建设提供了指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无疑需要做很多工作,但始终保持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无疑是根本。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许恒兵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