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以“健康城市”理念化解“城市病”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9-19 15:4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城市最宝贵的品质是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分享的空间,而过快的城市化发展却忽视人的生活尺度。在现代化、国际化道路上,中国城市有着史无前例的热情与气势,却也难免有因急于前行而顾此失彼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不均衡发展,迫使大城市越大,人口越集中,这种在唯GDP至上和一味追求形象工程的片面发展观思维诱导下的城市化,正在无情地牺牲掉城市人的生活质量。

  对于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城市病”就如同顽症一般,侵扰着人们的生活。交通和住房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由于中心区房价过高,有的人不得不到郊区买房,又由于交通拥堵,人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路上”,生活和工作效率也就降低了。当众多车辆在路面上排成一片却寸步难行的时候,受到伤害的并不只是我们的肺,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生理“三急”的忍耐、肌体运动的不协调、焦虑、暴躁。“城市病”正给中国城市的和谐、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人口无序集聚、能源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严重、房价居高不下、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城市病”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那么,如何综合诊治“城市病”?能不能趁它还未病入膏肓、还有救时,给它请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建设城市、经营城市、治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城市病”属于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疑难杂症”,症状多样、病因复杂。然而,在“城市病”表象的背后,是经济发展模式和各项社会制度亟待改革、完善。治理“城市病”,需要改变人口、资源向大城市单向流动的现状,引导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农村配置,将大城市从“资源高地”的高压态势中解脱出来。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提到了要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这个醒儿提得及时、提得很有必要,不增强城市经营管理意识,盲目追求规模速度,肯定会带来很多问题和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要以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为出发点,诊治“城市病”须强化“健康城市”的理念。因此,现代城市应该不仅仅要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更应该关注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城市发展“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牺牲人类健康,不能牺牲社会文明”,让人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健康的生活,让健康的人生活在健康的城市里。

  为了推进世界健康城市建设的步伐,WHO曾将1996年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主题确定为“城市与健康”,并公布了健康城市的10项具体标准及其内容,为各国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1)为市民提供清洁和安全的环境;(2)能使其居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3)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4)能够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这些标准表明,健康城市建设是一场用现代文明代替传统文明的深刻革命,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根本出路。“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和谐”的理念本来就是我们文化的核心部分。对中国人来说,“健康城市”和“宜居城市”,不应是一个新概念。在新的时代,不搞城市化不行,不治“城市病”也不行,创建“健康城市”是治疗“城市病”的一个很好选择。只有如此,城市化的过程才不会误入歧途,“城市病”的治愈才能有一个真正的起点。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柳钦 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