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声音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9-19 15:0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民国人物研究应兼顾各个阶层

  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9月10—11日,“民国人物的再研究与再评价”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50余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与会。据会议主办方介绍,此次会议旨在“在尊重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前提下,从长时段、兼及国家民族和公众本位、社会文明与进步等取向,来认识和评析历史人物,不纠结于一时一事之得失与是非”。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山田辰雄认为,近代中国人物的思想在传统和革新之间往往存在着纠葛,但传统自身有可能成为革新的源泉,而外来思想的冲击也有可能成为革新的决定性动机,正是民国人物思想上的复杂性,象征性地显示出近代中国的重要一面。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认为,新档案的公布与利用、口述史的兴盛,给人们思想的解放以有力的支撑。在对有影响、有代表性的知名人物展开深入研究的同时,通过群体研究将民国时期各种各样的小人物、处于社会底层的草根型人物放入研究范围之内,是民国人物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欧战略关系需进一步加强

  本报讯(记者张军妮)9月5日,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外交政策与中国视角下的国际体系研讨会在清华—卡耐基全球政策中心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巴黎政治学院等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视角下的国际体系”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当代东亚问题分析家顾德明教授提出,中国同欧盟有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且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与中美关系的研究相比,目前缺乏涵盖中欧贸易关系的可靠研究。此外,中欧战略关系还有待加强,尽管欧洲有兴趣了解中国与非洲、中东地区的关系,但仍缺乏直接的沟通机制。

  与会专家表示,由于不同的立场和文化背景,欧盟和美国并没有在中国问题上形成有意义的战略对话机制。有学者认为,目前欧洲的对华政策没有在双方原本良好的关系中起到积极作用。而中国在增加对欧投资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欧投资风险的研究。(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