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绘画曾经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这尤其表现在早期人物画上。而明代董其昌则勾勒出一个中国文人画的系统:“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这一文人画系统指脱离了具体社会功能的山水画体系,现在一般将元以后的文人花鸟画也归入文人画。
画者文之极
在这个系统中,不存在与自然物完全对应的“写实”,严格来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从未存在过“写实”的绘画形式。写实的前提是主客分离,主观遵从客观、感性遵从理性的思维与表现方式,这是西方古典绘画的基本思维方式。而中国画之最终归宿与本源属性是“文”,宋代邓椿的《画继》说:“画者,文之极也。”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查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