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王艾录
昙花一现
指一出现就消失。
梵语udumbara,汉语意译为“祥瑞灵异之花”,音译是“优昙钵罗花”,略译则为“优昙钵花”、“昙花”。昙花是一种仙人掌科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沙漠地区,开花季节一般在6—10月。由于花朵娇嫩,为避免白天强烈阳光照射,昙花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以后开放,且为避免水分丧失,盛开数小时后即谢。故人们以“昙花一现”形容事物一出现即消失。
乌纱帽
官职的代称。
东晋成帝时,在宫廷内做事的人都戴用黑纱制成的帽子,称“乌纱帽”。隋文帝杨坚规定,帝王和百官穿黄袍戴乌纱帽。到了唐代,只有皇帝才可穿黄袍,而官员戴乌纱帽不穿黄袍。到南朝宋明帝时,乌纱帽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人们常戴的一种便帽。可是到了明代洪武三年,朱元璋规定,文武官员上朝时必须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而且束腰带,同时那些有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乌纱帽遂成官帽,后成为官职的代称。
杏林
医界的代称。
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字君异,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晋·葛洪所撰道教书《神仙传》卷十:“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以赈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从而赢得百姓敬仰。董奉羽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道医。
衙门
指旧时官署。
本作“牙门”。“衙”通“牙”。古代战事频繁,军事将领们经常把兽爪兽牙置于军营。后发展为在军营门竖立杆端饰有兽牙(多为象牙)、边周剪裁成齿形的旗子,曰“牙旗”,于是,营门也被称作“牙门”。汉末时,“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后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故生“官署、宫廷”义。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
中鹄
指射中靶中心。
中:击中目标。鹄:箭靶中心。箭靶古称“侯”,由三个方环组成。《小尔雅·广器》:“射有张布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鹄中者谓之正,正方二尺,正中者谓之槷,槷方六寸。”箭靶中心何以称“鹄”? 古人习射的箭靶上往往张贴禽兽之皮或绘禽兽之象。《周礼·天官·司裘》:“大王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郑玄注:“谓之鹄者,取名于鳱鹄,小鸟而难中,是以中之为俊。”鹄为小鸟(鳱鹄,亦说鸿鹄),射之难中,故画鹄为习射目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