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的开端,是历史的开端,也是思想的开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世界观。“人”第一次作为主要问题得到了普遍而深入的研究。然而,在西方思想史上, “文艺复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有人质疑文艺复兴是否是一种对中世纪的文化“进步”,把它看做对古典时代的悲观怀恋;有人则认为它是“当前主义”(Presentism)的产儿,即一种理想性的历史叙述或文化评论的立场,人们站在自己所处时代的立场上评述古代文明的优劣进退。因此,重新梳理文艺复兴的含义,审视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文艺复兴”概念,最先出现在瓦萨里的著作《意大利艺术家生平》(1550年)中。但是直到19世纪,法语“Renaissance”一词才用于表达开始于13世纪晚期的一场文化运动。法国历史学家米希尔首先在其著作《法国史》(1855年)中加以定义:文艺复兴是一场科学进步的过程,而非文化或艺术的更新,发生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著名史学家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则认为,文艺复兴是指从乔托到米开朗基罗的意大利文化变迁,发生于14—16世纪意大利的特定时代。此时,出现了现代个体精神的萌芽,而个体精神被认为在中世纪时期是受到压制的。他的论断在后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文艺复兴中“个人的发展”使“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成为可能,这是现代世界的起源。针对布克哈特的观点,很多学者提出异议。例如,克里斯特勒(Paul Oskar Kristeller)有意识地保留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理想,他给文艺复兴的界定是“这是一个明白自己是文学和学术复兴或再生的历史时期,无论实际情况是否符合这种说法”,他认为这样可以有效回避争论,以继续讨论文艺复兴标签下的活动。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梁中和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