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满洲开拓民是日本侵华战争受益者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8-12 14:5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12 期 独家报道 莫拿历史做“生意”文章之一

  近日,方正县为满洲开拓民立碑,此事一出,网民的怒斥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有斥之为拜金主义的,也有斥之为卖国主义的。更有5人远赴该地砸碑泼漆,发誓不拆此碑,决不罢休。对此,方正县地方政府回应称,立碑并非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开拓团既是侵略者,又是受害者,要让来参观的日本人知道其祖先是因为战争埋在这里,要让更多的中日人民以史为鉴、珍惜和平。针对方正县的这一说辞,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满洲开拓民不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反而是受益者。近代,东北地区一直被日本视为与其“生命线”(疆土)紧密相连的“利益线”(周边邻国),并通过种种途径攫取了许多“特殊权益”。1927年,日本政府召开东方会议,“田中奏折”出笼,提出称霸世界的三步骤,其第一步即占有满蒙。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后,日本唯恐丧失既得利权,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于次年建立伪满,在东北进行长达14年的统治。在此期间,在“拓殖兴业”的国策之下,数十万开拓团民源源不断向东北进发。开拓团成员到达东北后,在日军的部署下,组织武装,建村并屯,抢掠资源,在“皇道乐土” 之上,过起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日本侵华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占我领土,毁我家园,在我们的土地上挥镰收割。可见,在拓展生存空间方面,较之于日军的枪炮,开拓团的大量涌入,更能彻底暴露日本的亡我之心。

  其次,开拓团的死者之灵,有的已被祭入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是日本合祭战死者的军用设施。甲午战后,合祭对象扩大为战、病死者,日俄战后,为彰显武功,将祭入之灵称为“忠灵”、“忠魂”、“英灵”、“英魂”等。该神社内无死者的骨灰或牌位,仅将姓名及事迹记录于“灵玺簿”。合祭名单先由陆海军审查内定,后经天皇敕许,祭时天皇“亲拜”,嘉许遗族。按日本政府的有关规定,获得入祭资格的,除军人外,还包括准军人,即基于军方要求参加战斗的受伤及病死者,如满洲开拓团员、满洲开拓义勇队员、满洲开发要员等。另外还特别规定,战争结束时滞留于满洲的死者也可被祭入神社,现在神社内已陆续祭入250万亡灵,其中具体有多少开拓团的死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许多开拓民之灵作为“国家之神”,至今仍在接受公众的参拜。

  再次,为日本人建立公墓和为日本人立碑,有本质区别。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中日签订修好条规,大量日侨赴华谋生,按中日约章,日侨死后可以就近安葬。因此,中国许多城郊都有日侨自己设立的墓地。1931年后的日本侵华期间,日军死于战争数十万,为了祭奠这些战死者,在占领区修建了数十座“忠灵塔”或“表忠塔”。日侨墓地和日军塔碑在日本投降后的短时期内,大多被平毁,有的保存下来或保护起来,成了日本侵华历史的证物。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日本友好代表团时指出:“这几年,中日两国人民的关系一天天好起来,是从中国红十字会努力送回在中国的许多日本侨民和一部分死去人的骨灰、释放战犯回国并组织家属探亲开始的。”1963年,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方正地区建日本人公墓,以埋开拓团死者遗骨,这是战后中国人专为日本人设立的唯一一处大型公墓。在两国尚未恢复邦交的情况下,对于当时的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一种政治智慧和外交谋略,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但时过境迁,方正县地方政府所为,实系追逐眼前利益的短见之举。

  当下,有人言及中日关系,即称两国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将日本人民与军国主义者分开,称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完全无视史实及惨痛的教训。“日本人民”是一个政治性概念,就百年来的日本史来说,其内涵是发展变化的: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指具有反战意识及行为的人或团体;日本投降到中日恢复邦交时期,是指主张中日友好往来的人或团体;中日恢复邦交至今,是指坚持两国和平相处、平等互惠的人或团体。在国际法意义上,战争的受害者有一定索偿权,与之相对应的是必须承担一定义务的战争责任者。中日之间积怨已久,两国关系的距离显而易见,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方面尚未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反省。我们在敦促日本方面积极解决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还要不断自省,时刻保持警惕,任何突破国家利益底线的做法都将遭到人民的唾弃。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大臣 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