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世纪30年代卫聚贤等史学家的观点,“吴越文化”泛指上古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与金属时代)江南一带的文化。后来,史学界学者对此作了补充探讨,基本形成了“以六朝为分界,六朝以前称吴越文化,以后称江南文化”的看法。笔者认为,该观点似还可修订,如果将“江南文化”视为吴越文化之后江南区域文化的特殊阶段,则江南文化之进入近代,其内涵与形态发生大变,历经中西文化之交流与融合,遂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影响力涵盖长江下游地区的“海派文化”。其文化内涵自居一格,可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
城市文化是近代江南文化的典型形态
检视江南区域文化的现代转型,首先需要明确其在典型形态上的转变。
在江南区域文化中,城市作为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区位优势。但长期以来,小桥流水的乡村文化庶几成为江南区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图景和形象标识,直到近代,城市才真正走到了历史前台,城市文化随之成为江南区域文化的典型形态。在江南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存在一条清晰可辨且富有深意的历史轨迹:方国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从方国走向地域,如同消解释放,从地域走向城市,则是收缩集聚。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葛永海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