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又称作七夕节、女儿节。分隔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于每年这一天晚上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千古流传,家喻户晓。敦煌文书《大唐新定吉凶书仪一部》(编号S.6537):“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以此日会于河汉之间。”其实,牛郎、织女本是星宿之名,牛郎星为天鹰座α星,织女星为天琴座α星,二星隔银河相望,在七月夜空中显得分外明亮夺目,每每引起人们的浮想遐思,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考之史籍,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即吟咏此二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更是以其真挚的情感、平直生动的语言,牵动了人们的几多情思,寄托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乞巧节风俗约自秦代成形,迨及唐宋其风更甚。
卷帙浩繁的敦煌文书中留下了不少有关乞巧节习俗的记载,显现了唐宋时期丰富多彩的乞巧民俗活动盛况,弥足珍贵。其主要节日习俗有:
1.庭院设供。每逢乞巧来临,人们都要将庭院洒扫干净,院中张挂锦彩,陈设香案,献供花果饮食。唐代陈鸿《长恨歌传》:“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花,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文苑英华》卷794附《丽情集》:“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缯绮,树瓜花,陈饮食,焚香于庭,谓之乞巧。三拜毕,缕针于月,衽线于裳。”敦煌《七夕乞巧诗》(编号S.2104)中一首:“七月佳人喜夜情(晴),各将花果到中庭。为求织女专心座(坐),七巧楼前直到明。”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并成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链接
乞巧溯源
农历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喜蛛乞巧,漂针乞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乞巧用的针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各种。七夕晚上,姑娘们在月光下穿针,谁先穿过,谁就能“得巧”。乞巧节还有拜月、七姐会、储水、庙会、晒物、听悄悄话、沐浴等活动,因各地习惯不同而相异。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乞巧的习俗大约在汉代就有了,后来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古代文献中有关乞巧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牛郎星、织女星在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直到曹魏之际才渐渐将牵牛织女星人格化,并逐渐增加内容,使得故事日益丰满。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梁朝七夕乞巧的风气特盛,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将乞巧与牛郎织女相会结合到一起:“常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天河之东有织女,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