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 big to fail中的“fail”,即“败、倒、垮、失灵”等。请注意,这些词本身就含有否定的意义,翻译时就不需要在动词前面加“不”了。可以译成“大而会倒”或“大而不当”,完全符合英文原文的真实含义。如果译为“大而不倒”、“大而不垮”,“不倒”、“不垮”者,换句话说,就是“成功”、“完好”的意思。否定之否定变成肯定,这与英文原义完全相反,是不确切、错误的。
是“大而不倒”,还是“大而会倒”或“大而不当”?这是一个由“Too big to fail”一词的不同译文而产生的两个意义完全相反、不可兼容的命题,反映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客观现实。一字之差,是“倒”还是“不倒”,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微言大义,不可小觑。
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西方一些舆论界名流使用“Too big to fail”一词表达他们对国际金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评析和理念。《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把他亲身经历这场金融风暴而创作并享誉全球的著作,命名为Too big to fail。
据笔者所知,《参考消息》曾先后多次把这本书和其他有关文件、文章、图片,译为“大而不倒”,刊登在有关副刊上。这本书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长巴曙松等人译为“大而不倒”,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许多领导、成功人士为其联袂推荐。
但究竟是“大而不倒”,还是“大而会倒”或“大而不当”,哪一个符合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包括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客观现实的情况?哪一个符合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和学说?哪一个符合英文原文的真实含义和逻辑思维?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容不得半点虚假。
事实:金融危机危害惨烈
索尔金对金融危机现状的描述是怎样的呢?他说:“2008年9月15日,刚刚写完报纸头条,仍让我惊魂未定,雷曼兄弟已正式申请破产,美林证券公司被出售给美国银行,美国国际集团摇摇欲坠。”接着房利美、房地美房贷巨头相继停业、收购、重组。“众多华尔街百年老店均遭重创,有的甚至毁于一旦。”
一年后,索尔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写道:“过去一年里最令人不安的事态大概不是发生在华尔街或华盛顿,而是发生在全球。‘Too big to fail’这个词不再只跟银行有关,它现在被用来描述那些跟许多房贷者一样靠举债度日的市政当局和国家。最近关注焦点是希腊,但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都不堪一击。在美国,关于加利福尼亚州是否会最终遭到报应的担忧挥之不去。”
索尔金还寄语中国,他说Too big to fail一书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重要的经验教训。我想最大的教训也许就是:我们其实会犯错误。“中国这些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提出来了。自由市场模式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运作良好时,它所产生的经济效应颇为壮观;运作失灵时,它所产生的效果依然壮观,但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肆虐下,不仅众多的大公司、大企业纷纷倒闭,而且整个金融、经济行业严重受损,大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无以为继,诸多欧美发达国家“不堪一击”,岂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妄指为“大而不倒”?
“大而不倒”说:自相矛盾 难以自圆其说
2011年3月23日,《参考消息》刊登“试说新语”一文,把“Too big to fail”译为“大而不能倒”、“大到不能倒”,即“大而不倒”。其根据是援引维基百科的解释:“一些公司规模庞大,如果倒闭,就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因此政府不能让它们倒闭。”“一个内部相互关联的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以至于不会倒闭。”2011年4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学”版)刊登巴曙松文章《大而不倒 监管有招》。2011年4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摘”版)刊文《“太大不能倒”在美国倒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显然,从逻辑推理上看,所谓“大而不倒”者,又怎么会面临着要倒闭的风险?岂不是自相矛盾?既然“大而不倒”,又何需政府救助?又何需“监管有招,大而不倒”?其实,仍然是监管无效,救助不了,不得已而倒。
所谓“监管有招,大而不倒”,也不过只限于企业与创业系统和政府之间,为了冲销风险而达成一时的缓解措施平衡点。
从根本上讲,决定一个企业生死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其内在的矛盾,即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自由市场竞争为机制,而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有效应滞后性的缺陷。市场供需过与不及,会引起生产的萎缩与过剩,它总是在发展不停止、萧条、危机循环往复中蹒跚前行。最大危机袭来,面临生死存亡时,甚至不惜诉诸战争。在这样的大背景、大格局下,哪有什么企业可以“大而不倒”,永世长存?在客观现实中,谁能看到一踪一影呢?
“大而不倒”说 与原意大相径庭
2010年11月17日,《参考消息》发表美国总统奥巴马致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领导人的信,把其中“We need to press on complete our reform agenda with new steps to ensure no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too big to fail.”译成“我们需要继续前进,完成我们的改革计划,采取新措施确保所有金融机构都不会大到不能垮的地步。”显然,把“Too big to fail”译成“大到不能垮”,同“大而不倒”是一样的意思。
译文中把两个否定的动词连在一起,“都不会—不能”,换句话说,变成“都能”。否定之否定,变成肯定,这是逻辑的必然。译文的真实含义就成为“……确保所有金融机构都会大到能垮的地步”。这与奥巴马的原意完全相反。难道奥巴马要吁请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共同确保,把全世界所有金融机构统统毁掉?真是荒唐无稽,令人啼笑皆非。确切的译文,似应是“我们要加紧合作,完成我们改革事项的议程,采取新措施确保不使任何金融机构成为大而不当的(或大而会倒的)”。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2011年3月14日,《参考消息》副刊刊登原载美国《华盛顿考察家报》一幅图片漫画的解读中。
应为“大而会倒”或“大而不当”
“Too big to fail”脱胎于“Too…to”这一英文固有的语法格式。Too+形容词或副词……to+动词(动作,行为)。Too这个词组的作用是限制、制约后面To这个词组的动作或行为。如果二者的作用相反,不协调一致,就要求后面的动词是否定的意义。在翻译时,为了符合实际情况和逻辑思维,往往在动词前加一个“不”字。“不”在原文里没有。如,It’s too cold to go swimming:天气太冷,不去游泳了;Too wise to live long:太聪明,不长寿。如果二者的作用相辅相成,协调一致,词意合乎实际、合乎逻辑,就不该在动词前加“不”。如,We were only too pleased(very pleased) to be able to help:我们很高兴能够帮忙。可见,这种句型在翻译时,加不加“不”,要看句意是否合乎逻辑,应该视情况而定,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加“不”。
Too big to fail中的“fail”,即“败、倒、垮、失灵”等。请注意,这些词本身就含有否定的意义,翻译时就不需要在动词前面加“不”了。可以译成“大而会倒”或“大而不当”,完全符合英文原文的真实含义。如果译为“大而不倒”、“大而不垮”,“不倒”、“不垮”者,换句话说,就是“成功”、“完好”的意思。否定之否定变成肯定,这与英文原义完全相反,是不确切、错误的。
更重要的是,Too big to fail这个词组,索尔金说得很明白,他不仅指大公司、大企业,而且也指金融、经济、社会系统,还包括州、市以及国家和世界。如果这些大企业、大单位、大机构、大系统都“大而不倒”、永世长存,那么这将是个什么概念?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一个不知所云的概念。如果它们都“大而不倒”,那么,还会发生当今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和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么?
这个问题,题目虽然不大,但意义不小。如果弄错了,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很大。我们要提倡坚持科学的态度和作风,及时修正错误,这再重要不过。(注:本文的引文均来自Too big to fail一书。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櫺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