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机构、队伍、成果数量等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报道,我国学术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论文被引用率却极低。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当前的学术研究还存在着一股不正之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嚣与浮躁,频繁地曝出学术不端、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学术危机,引起了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诚然,引起当前学术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自身的原因:急功近利、不自觉、道德水平低、学术规范性差;也有外在环境方面的原因:学术不平等、学术体制与管理制度的弊端、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良出版社与刊物的推波助澜等。但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功利心在作祟,即相当一批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不是为了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而是为学术之外的东西而学术。所谓急功近利的外在目的即功利之学,是指学术活动的翅膀挂上了金钱、权力、荣誉这些沉重的名利之物,以评职称、评奖,完成学术指标、科研数量,拿各种课题,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基地,追逐学术头衔、学术地位、升官发财等个人或小集团的外在目的而进行“学术研究活动”。试想,如果学术研究活动被金钱、权力等外在名利牵着走,那么,谁能保证这样的学术研究不会偏离学术的智识轨道?尤其是当这种外在的功利之学与不良的外在学术环境相遇时,学术研究就会出现造假、腐败、异化,学者丧失独立性的学术品格,沦为资本与权力的奴仆,导致学术的世俗危机,严重污染学术风气与社会大风气,学术创新就更无从谈起。
要克服学术的世俗危机,学者只有自觉走出外在的功利之学这一低级的学术境界,脱离低级趣味,才能走向内在的为追求真理而学术的较高学术境界,才能把学术活动视为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我需要,潜心治学,学术创新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崇高治学精神铸就了古今中外的学术伟人与学术伟业,正如“朝闻道,夕死可矣”之于伟大思想家孔子,“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之于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如果说,一个学者身上没有一种为学术而献身的精神,没有一种为学术而痴迷和着魔的精神,那他就不应该再从事学术研究活动。正如韦伯所说,如果一个学者“无法迫使自己相信,他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在眼前这份草稿的这一段里所做的这个推断是否正确,那么他便同学术无缘了。他绝不会在内心中经历到所谓的科学‘体验’。没有这种被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狂迷,没有这份热情,坚信‘你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这全看你能否判断成功,没有这些东西,这个人便不会有科学的志向,他也不该再做下去了”。近现代伟大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在晚年的学术体会,都证明正是对奥秘、未知的积极探索精神,驱动着他们的科学研究活动。当今,我国各条科研战线上同样不乏崇高治学精神的学者,一些院士、哲学社会科学家甚至在大年三十、初一也要进实验室、读书写作,成了世俗人眼中的“愚人”、“书呆子”。殊不知:科学研究活动已内化为他们的生命活动。
为学术而学术是学术创新必备的一种治学精神和学术境界,但不能把为学术而学术理解为学术的最高境界。因为,为学术而学术只是把学术研究活动视为单纯的、抽象的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一种缺乏现实性内容的形式主义抽象学术诉求。因此,在笔者看来,只有学以致用,学为苍生,才是真正的学术境界。它要求学者及学者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必须有真正的观照,要以解决现实问题或改变世界为自己的理论旨趣。客观地说,也很难找到一个伟大学者是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的,大多数学者的学术研究活动早已从低级的个人功利之学走向了高级的为国家、民族、人类功用之学即学以致用。正如有论者所说,学术研究活动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也不可能离开学术的民族性、现实性。
马克思曾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这种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进行科学研究的崇高治学精神,就是学以致用这一最高学术境界的典范。为此,当代学者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学术活动都做了些什么?炒来炒去的所谓学术问题到底解决了什么理论与现实的真问题?是否是在无病呻吟、故做痛苦状?能留给这个世界的标志性、经典性的东西到底有哪些?
功利之学—为学术而学术—学以致用,这是三重的学术境界,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者从小我狭隘的功利境界走向大我最高学术境界的过程。从功利之学走向为学术而学术,只是走出了学术的世俗危机,使学术起飞。单纯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境界,会导致浮士德般的精神危机,不能走出学术的精神危机。要解决这一精神危机,学术研究还必须从为学术而学术走向学以致用的境界。唯其如此,才能克服学术的世俗危机与精神危机,也才能使学术活动飞得更高、更远,实现学术的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给人以力量、自由和幸福。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福岩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