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项江涛)7月30—31日,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宣传管理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联合国南南合作特设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导,中国传媒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在京召开。本届论坛以“创新·管理·合作——文化产业与经济转型”为主题,立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特色实践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聚合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嘉宾的智慧和经验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新兴经济体和经济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以文化产业为契机,实现经济转型,是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指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正积极融入世界,并在国际视野下掌握发展机遇,寻求多方合作,国际社会也一如既往关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我们应加大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产业的科研、教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合作能带来创新和共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特设局知识管理处处长、创意经济发展项目负责人Francisco Simplicio认为,在当前全球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创意产业的产品输出占到全球份额的43%,但是在创意服务方面,发达国家仍然占据83%,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只是一个“进口者”。中国作为创意产品最大的出口国,将在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中带来巨大的机遇。
文化具有经济属性和经济意义,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它的经济意义。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认为文化经济是在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部门,文化经济包括文化生产、文化流通和文化消费。他同时提出,文化经济是我们国家经济转型的一个最佳选择。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参赞、韩国文化院院长金翼谦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因为文化产业不但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还可以提升国家的品牌形象;政府应鼓励培养创意人才,加大对创作能力的政策指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进步很快。2009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强大的动力作用。但与国际文化产业大国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承载国家形象、传播国家文化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本届论坛作为一次高层次的国际会议,相信将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