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CFR)近年来时常发表一些不公正、不客观的与中国有关的研究报告,使其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例如,它在2009年4月发表的《中欧关系实力审核》(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和在2010年6月发表的《欧盟需要一个全球性的对华政策》(A Global China Policy),都因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而“名闻遐迩”。不知该机构起名时是否希望“拉大旗,做虎皮”,事实上它只是欧洲的一个智库而不是欧洲理事会下设的一个对外关系委员会。
不久前,该机构发表一个题为《争夺欧洲》(The Scramble for Europe)的报告。这一长达13页的报告阐述了欧盟关切的三个问题:
一是“国债外交”。该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购买了西班牙和希腊的国债,近日温家宝访问匈牙利时也承诺要购买其国债。对于债务国的政治家来说,中国的行为使其成为双边关系中的“最后贷款人”。这会严重损害欧洲在贸易互惠、气候变化和人权等问题上对中国采取统一行动的能力。二是直接投资。该报告指出,5年前,中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仅为13亿美元。此后,来自中国的三笔投资就超过了这个数额。三是欧洲的政府采购市场。该报告称,欧洲公司无法进入中国的政府采购市场,而欧洲的纳税人则为力图在欧洲中标的中国公司提供补贴。
显而易见,ECFR报告的上述论点是缺乏公正性的。首先,它将中国援助欧洲债务国的结果视为不利于欧洲对中国采取统一政策。该报告的作者或许认为,“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因此,向欧洲出售国债的欧洲国家必然会嘴软手短。这一推理不仅污蔑了中国,而且还丑化了欧洲债务国。中国奉行助人为乐的精神,无论是东亚国家还是欧洲国家,如果中国能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必然会挺身而出。这一善意精神却被ECFR视为动机不良。反过来,面对身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如果中国袖手旁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那么,可以断言,ECFR又将批评中国没有慈善之心了。
其次,该报告无视中国在欧洲投资产生的双赢效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化,中国扩大对外投资是顺乎自然、理所当然的。正如欧洲在中国的投资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那样,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也是有利于欧洲经济增长的。ECFR无视这一事实,委实令人遗憾。
再次,该报告无视中国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过程中作出的努力。为了履行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中国政府在2007年12月28日签署了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申请书。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谈判。中国方面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不是不欢迎批评,而是欢迎善意的批评。ECFR的那种不尊重事实的观点显然不是善意的批评。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江时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