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水下考古重大发现
广东南海I号沉船的调查发掘
南海I号沉船遗址位于广东省上下川岛附近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当时打捞出了二百多件宋代瓷器和银锭、铜钱等物。后由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牵头组成“南海I号水下考古队”,进行4次大规模勘探和试掘,进一步确定了沉船遗址的精确位置及性质、年代;基本掌握了沉船长、宽、高和保存状况的基本数据。
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发掘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的调查和发掘是已进行的水下考古工作中历时最长、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项重点工作。1991年确认沉船遗址位置后,1992—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对沉船遗址先后实施了六个夏季较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沉船距今740年±80年。出水遗物以磁州窑瓷器为主。
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抢救发掘
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现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牵头,于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以西沙群岛北礁海域为主要调查地点,共发现五代至清代各个年代的水下文物遗存13处,近代遗存1处。出水文物标本共计1500余件,以瓷器为主,还有少量铁器、铅锡、象牙、船板等。
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调查发掘
东海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因出水了大批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生产的外销瓷器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遗址位于福建福州平潭屿头乡碗礁。沉船遗物主要以瓷器为主,瓷器为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产品,累计出水17000余件。
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南宋沉船发掘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环礁内,1996年由渔民发现,1998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过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000余件,绝大部分是青白釉瓷器,间或有褐釉、白釉系器物,从产地上看均来自于福建闽南一带的民间窑场,年代属南宋。
(感谢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提供资料)
我国周边沉船遗址分布
黄海、渤海与日本海
韩国全罗南道新安元代沉船:新安沉船木残骸保存状况较好,残长为21.8米,上部残存最大宽度6.4米。前后出水的船板、龙骨、舷板和其他构件等计2566件。打捞出水文物2.3万多件,以及28吨多的中国铜钱,这是古代沉船考古上收获最丰富的地点。
东海与台湾海峡
台湾澎湖沉船:1950年以来,台湾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澎湖群岛采集到万余件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陶瓷器物。古代陶瓷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对澎湖古代航海遗迹的关注。1995年,台湾历史博物馆在澎湖大塭海域发现“将军一号”沉船。实测沉船残长约21.8米、宽约6米。先后发现有陶罐、钵、壶,青瓷与青花瓷盘、碗、罐,“乾隆通宝”铜钱,以及铜、铁器等物。初定是一艘清代中期航行闽台间的商船。
南海及邻近水域
潘达南岛沉船:1995年,由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在潘达南岛与巴拉望岛之间的水道上,发现一艘中国木帆船。船上的出水文物相当丰富,除陶瓷等货物外,还发现2个小铜炮。
世界著名沉船遗址
“威特·利沃”号,1613年遭到葡萄牙船队的武装进攻,满载华瓷、珠宝的“威特·利沃”号破船沉没。1976年,水下发掘出船体前半部,获得12件铁炮、3件铜炮和大批陶瓷船货,主要是明末清初的青花瓷器,具有典型“克拉克瓷”特征。
“阿贝加温尼伯爵”号,1805年在朴次茅斯港外2.5公里撞滩沉没。1979年伯爵号沉船的水下考古正式开展,不但勘察了沉船的堆积,还采集了千余件沉船文物,丰富了英印沉船考古资料。
“苏塞克斯”号,1738年从中国广州返航途经好望角时遇上了强风暴破船,漂到马达加斯加后沉没。该沉船打捞出的一批清代青花瓷器和黑色玻璃碗的碎片,其中一件瓷碗底部有“雍正”年款。
“哥德堡”号,1745年,在离瑞典哥德堡市不到1公里的港外触礁沉没。沉船上打捞出了丰富而完好的华货遗存,瓷器就达50余万件,这仅仅是原船装载瓷器的三分之一。
“特里尼达·巴伦西亚”号,是1588年西、英战争中沉没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著名战舰,沉址于1971年被发现。该沉址上发现了一件明代瓷碗,被认为是由马尼拉帆船经泛太平洋航路从菲律宾运抵中美的阿卡普尔科、通过大西洋航路进入欧洲社会的中国瓷器标本。
“泰坦尼克”号,于1912年处女航行中沉没,遗址位于距纽芬兰岛东南部323英里的海域。在1987年、1993年、1994年、1996年、1998年和2000年进行的6次勘探中,共打捞出6000多件物品。其种类繁多,包括重达15吨的部分船体、私人物品、精美瓷器以及玻璃器皿。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感谢厦门大学考古人类学实验教学中心提供资料)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小组:冯建华、冯爱琴、武勇、翟江玲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