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守望西海固的十年——记经济学者林燕平研究员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8-31 16:0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她,越洋十年,自费苦读,学成后没有留恋异国繁华,毅然回国投身科研。

  她,奔走十年,艰辛考察,在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用学者的良知、责任和坚强,寻找贫穷的根源。

  她便是2010年全国劳模,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燕平,一位年近六旬,质朴执著,为学术而奔波在山间黄泥小路上的学者。

  她是第一个走进西海固的学者,她把风华正茂的年代献给了学问的探索,献给了西部农村。

  她的学术专著《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一书出版,给大都市的学术圈带来震撼与感动,给浮躁的学术空气带来沉静与反思。

  “不能言表的震撼,刻骨铭心的反思”

  林燕平从小在北京长大,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1987年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99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分析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2001年由日本经济评论社出版,在日本学界同行领域获得好评。回国后,她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作。在经历了学术迷茫和严重的“水土不服”之后,她决定参加“西部博士服务团”,寻找一个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平台,使自己的研究能够结合本土的实际延续下去。没想到,这一看似偶然的决定,把她的学术人生和西海固紧紧绑在了一起。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全国贫困县集中的地区,以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匮乏、贫穷落后著称,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1—12倍,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2002年10月,到宁夏社科院后,林燕平常常听到人们说起西海固的贫穷。2003年春节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林燕平决定到人们传说的贫穷的西海固去看一看。这一看,让她这个“城里人”震惊了,这种震惊让她在西海固守望了十个年头。

  第一次走进固原市原州区红庄乡骆驼巷行政村,看到身患绝症无钱医治在床上呻吟的病人,黄泥小屋的土炕,编织袋拼接的床垫,灶房里冻伤发黑的洋芋,在黄土坡上放羊、在山间小路上挑水、在小炕桌旁纳鞋垫、在锅灶旁生炊火的辍学女娃儿……她说:“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无法言表的震撼,我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开始了重新思考,对自身做学问的方法开始产生了怀疑。”

  她无法抗拒村民亮闪闪的眸子里透出的好奇和期待,也是从那一刻起,林燕平带着一个社科人刻骨铭心的反思,申请了回国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固原南部山区回汉农家生产、生育和教育现状的实地考察”,在这里开始了挨家挨户的实地考察,开始了对西海固山村的守望,挤在黄泥小屋,与蚊虫跳蚤为伴,喝苦涩的窖水……

  “当时我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为什么还这么贫穷?为什么乡村与都市之间的反差如此之大?”林燕平告诉记者。

  收集最真实的数据

  “我决定以一个普通人的脚步走进骆驼巷村的每家每户,以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视角真实地观察、记述骆驼巷村的农民生活,以一个独立行者的思考读解骆驼巷村农民生存发展现状,” 她认为:“只有真正读懂了农民的生活,才能够读解农村社会的走向,才能够读解中国社会的走向。”

  为力求数据记录的细致精确,农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林燕平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有时走访到偏僻的村落,就和村民挤在一张土炕上;有时突遇大雨或大雪,走山路就要连走带爬,稍不留神就有滚下山坡的危险,还会有遇到泥石流的危险……

  2005年8月28日,在去骆驼巷村的路上,林燕平坐的车子在叠叠沟的下坡路段突然失控,从逆行道滑下。幸运的是,车子被卡在靠山梁的一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危险常常潜伏在她周围。但是,面临生命危险丝毫没有动摇过决心的林燕平,却因为装了8袋原始数据的手提包在车站被人偷走,备受打击。她说:“那一刻,我感觉天塌了,那是我用生命换来的一部分,或许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我多么痛苦,多么失落,现在想起来依然心痛。”

  (下转第3版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霍文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