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10 期 特别策划“世界能源向何处去 非化石能源的前景瞻望”文章之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8年,全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约为12.2%,其中绝大部分为生物质能,占10.2%,其他分别为核能2.0%、水电2.3%、风电0.2%、太阳能直接利用0.1%。对未来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前景,不同机构的预测结果大相径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近日发布的《能源报告》认为,到2050年,人类几乎可以100%地依靠可再生能源,满足电力、运输、工业及家庭的能源需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对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市场进行长达三年的全面评估后,于今年5月初提交报告,结论是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能满足17%—78%的能源总需求。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力争达到预定的减排目标。“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要从8.3%增加到11.4%,其中的差额3.1%应该属于“十二五”规划中最难完成的。中国在发展非化石能源上需要政府鼓励和补贴。但对于不成熟的技术,政府补贴得越多,浪费越大。因为今天补贴的技术,明天有可能被淘汰。只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熟技术,才是可持续的技术。将补贴推广的资金用于补贴研发,不仅符合WTO规则,而且会事半功倍。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潘家华 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