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室、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在威海举办“全球交往中的中国文论建设”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就“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论价值、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及文论、中西文论的交往与共生、中国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世界视野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对“全球交往”中我国文论的认识与理解。杜书瀛认为,“诗文评”是中国历代评诗论文的一门特殊学问和独特学科,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西方的“文学批评”。因此,构建中国文论体系,不应一味地套用西方的学术名称和学科称谓,而应将中国古代文论称为“诗文评”,“中国文学批评史”也应该叫做“‘诗文评’史”。彭亚非则从回答“‘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定位自身文化的言说体系”出发,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和诗学追求贵在“意知”,这是中国古人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基本心智运作方式,在诗学中,对世界的诗性把握也应注重这种心智方式。面对学界关于古代文论“失语”的焦虑以及新世纪关于“知识合法性危机”的担忧,毛崇杰表示,超越中心主义的“体用”框架进入多元对话平台、以文本意义还原和完善原生态之体系重构,超越语言与思维方式差异障碍、以普遍性诉求将本土原生体系纳入世界文学与世界文论,这几点应为中国文论寻找到一条生存与发展之路。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丁国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