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某种程度上讲,一旦将其分离出来,甚至比资本和劳动力更为重要。
在早期新中国发展中,通过农业积累工业资本,主要是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劳动力和土地的优化配置,在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上较为合理。当农业贡献解决部分发展难题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可以视为农村土地的第一次大规模非农化过程,区域和城乡的分化从此日趋严重。农村或者城市土地利用的差异,致使中国问题研究不得不考虑地域因素,经济地理学作了大量努力,但始终未找到答案和解决出路。因此,开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势必需要从经济增长和土地的相依关系中来深挖解释源。
经济增长理论将土地隐形化
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表述中,土地通常作为一般要素而被隐化为物质“资本”,而这只是承认了其生产属性和经济属性,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土地的社会属性。从而掩盖了因土地而生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分配,其实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关键也更难以解决。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周靖祥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