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深深植根在语言、思想和行为中,在儿童时期,人们就通过隐喻进行社会交际和感知世界。当隐喻固化在语言中时,它就成为说话者概念化世界的方式。由于其具有“不可证伪”性,隐喻也成为媒体话语巧妙地、不露声色地传达意识形态、偏见、刻板印象的最佳工具。学者在分析媒体的倾向和立场时,越来越频繁地对媒体话语中的隐喻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探究媒体如何利用隐喻影响公众舆论。简而言之,媒介隐喻分析在理论层面既可以纠正认知语言学的科学主义倾向,也突破了媒介话语分析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基石的现象。最为重要的是,它在应用层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首先,隐喻是媒介话语联系官方话语和公众话语的桥梁。作为政府的代言,官方话语非常重视措辞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有时候会因为表达准确的需要,而使得话语不容易为公众理解。媒体话语作为联系官方话语和公众话语的中介,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和解释官方话语,一方面要留意如何贴近公众话语,从而浅显易懂地让公众了解官方话语。由于隐喻善于用公众身边的事物来解释官方话语,具有可以加深公众印象的新奇性,所以它是媒体话语用来沟通官方话语和公众话语最好的修辞工具。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甘莅豪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