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陕西讯(实习记者孙文娟)秦直道被列为200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东西线走向之谜谜底于近日揭晓——“东线说”被确定,“西线说”被否定。另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根据最新发掘成果推断,秦直道通行200多年后被人为毁弃,是为了防止匈奴入侵。
之前秦直道的考古发掘,通过考古学上的地层叠压关系,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秦直道的确切位置,但秦直道全线走向问题尚存分歧。秦直道最大的分歧点是秦直道中段的“东西线”之争,即秦直道中段抵达“兴隆关”后,路线是向东还是向西?“东线说”认为,秦直道至“兴隆关”后,向东走蚰蜒岭,再向北,经陕北,至终点包头。而“西线说”认为,秦直道至“兴隆关”后,继续向北,再转西北,经甘肃和陕西定边,再折向东北,经内蒙古,回归旧有的秦直道,至终点包头。
此次考古首次对“兴隆关”周边三岔口三个不同方向的古道路进行了发掘。考古证明,“兴隆关”南边是典型的秦直道,从秦一直延续到明清。东线发现的两层路面是秦和西汉的,说明秦时这条路还在一直走。西线发现的两层路面,是东汉以后的,说明秦时并没有向西走,由此“东线说”被肯定,“西线说”被否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秦直道课题研究组组长张在明介绍到,“东线说”的确定对于研究古代道路的修筑方法以及历代的沿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此次考古还发现,三个发掘地点都有人为破坏直道的现象。考古人员推测,人为破坏并不是偶然事件,可能是国家采取的军事策略。当秦直道通行200多年后,时值两汉间或东汉早期,中原和匈奴关系紧张,中原一直处于守势。当难以防守之时,为阻拦匈奴长驱直入,就干脆将道路破坏掉。“兴隆关”以东,秦直道从此在破坏后被废弃。
据了解,有“世界最早的高速路”之称的秦直道修筑于公元前212年到公元前210年,纵贯三秦脊背,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建的从陕西咸阳到内蒙古包头的军事大道。与常规道路沿河谷选线不同,秦直道的设计者利用了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以及陕北、陇东及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建成了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秦直道长达700多公里,被誉为“中国高速公路之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