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平)8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彭珮云,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院纪检组组长李秋芳,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甄砚,全国妇联书记处原书记王庆淑等出席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全国妇联以及中华女子学院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是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由彭珮云亲自主持,现已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和中华女子学院4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专家和领导组成课题组,共同撰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初探》一书。今年7月获得立项以来,该课题的研究进展顺利。本次研讨会,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议期间,彭珮云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针对课题的重大意义,彭珮云指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时代在发展,妇女运动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毕竟不能很充分、很具体地解释当前中国的妇女问题如何产生和解决。新时期妇女运动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呼唤新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西方女权主义的著作,但西方的理论也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妇女研究有了较大发展,但研究现实问题的多,研究理论问题的少。特别是一段时期以来,有的人甚至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此,进行深入、扎实的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非常必要。
彭珮云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曾经历长期的封建社会,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妇女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妇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既要不断总结我们自己的新经验,又有必要对国际妇女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研究,吸收和借鉴其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探索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彭珮云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告诉记者,1999年,她在全国妇联工作时,倡导成立了中国妇女研究会,在成立大会上就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任务。此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为此做过很多努力,但仅靠妇联系统的力量是不够的。2010年,她退出现职后,有点精力,便提出要组织力量继续研究这个课题。“这一次我们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单位合作,形成了这个研究集体。大家在一起讨论得很认真、很热烈、很融洽。真理越辩越明,我们就是要集思广益、联合攻关。”她说:“我希望做成这件事。世界妇女运动也需要我们的声音。”
当记者问及珮云大姐,除妇女理论,平时还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哪些领域时,她回答:人口和计划生育。她说:“人口问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人口发展战略正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我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