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历史学而非汉学——二战后英国的中国史研究沿革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8-31 09:0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目前,英国有100多所大学,其中有20所向本科生开设中国历史课程。但在10年前的英国,中国史研究和历史研究是两回事,中国史的教研活动并非从属于历史系,而是从属于东方研究(Oriental Studies)院系。东方研究的领域通常包括东亚、西亚和南亚,研究的重点是东方的古代文明和古代语言,其中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被称为汉学家,他们的研究被称为汉学。

  自19世纪起,汉学研究通常是从学习汉语言文字开始的,理解文本的含义花费了研究者们大量的心血,而他们对文本的背景研究则相对保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者们局限于前人汉学研究的既定法则和视角,使得英国汉学忽略了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国汉学家们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学说。

  二战后:英国学者在日本学习中国历史

  二战期间,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掌握东亚语言(尤其是汉语和日语)的重要性。战后,一些曾在远东战场上学习过汉语的军人们开始到大学中从事汉语教学。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共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杜伦大学、爱丁堡大学以及利兹大学等六所大学在东亚研究院开设了汉语课程。这几所大学的汉语教学材料来自于中国文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同时也开设一些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相关课程。总而言之,这几所大学汉学教研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不掌握汉语的话,就无法从事汉学研究,而这实际上就是拒绝向那些不愿意花费时间学习汉语的人传授有关中国的知识。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英]Naomi Standen 作者系伯明翰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仁可/编译)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