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本报湖北讯(记者张肖雯 通讯员鸿哲)8月18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与汉口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外教育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国际视野与探索创新”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在讲话中表示,今年正值教育中长期改革方案出台,教育事业已处在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良好时期,各高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不仅要坐而论道,不忘我们几十年的教育是怎么走过来的,更要把视野放宽,深入反省和讨论我们的未来教育发展之路。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在谈到中外教育交流问题时指出,各国间的教育交流是当今各国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文化交流中最活跃的领域。教育开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部分,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在人文交流基础上的跨国教育交流和学习,已从“人才外流”、“人才回归”发展到“人才循环”,各国间的国际高等教育依赖度将不断提高。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在致辞中也指出,教育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世界各民族、国家及地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更高层面和更广视野认识教育交流的意义和规律,科学总结在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交流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坚定实施教育开放理念,提高开展教育交流的自觉性,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的教育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在云南举行
本报讯(记者王春燕)8月12—15日,“2011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社会管理与社会学的使命”在云南举行,来自全国各学术单位的10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云南民族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与会学者分别从“理论创新与学术话语”、“社会矛盾与体制建设”、“民族发展与民族和谐”三个方向深入探讨了“社会管理与社会学的使命”这一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认为,社会结构体系、社会行为秩序体系、社会心态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坚持系统的实地调查和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加强社会管理的现实途径,探索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加强社会管理的深层目标。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社会学只有密切关注当前中国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切实把握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赋予我们理论创新的机遇,不断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学科自身发展的经验,才能掌握学术话语权,实现“理论自觉”,从而推动社会学成为时代的“显学”和“实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学术贡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高端学术会议提升中国日语教育水平
本报讯(记者宋晖)8月19—21日,第十届世界日语教育研究大会在天津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学者与会。会议主题为“以跨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日语教育”。大会进行特别演讲和主题学术报告3场、分专题学术报告8场,设分会场近100个,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举办的水平最高的日语教育国际研讨会。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修刚强调,近年来中国的日语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日语教育研究大会继2002年以来先后两次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是世界日语界对中国日语教育事业的认可和赞赏。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日语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语言为纽带,鼓励国民学习和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为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二是以文化为依托,拓展语言教学研究的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文明的互相借鉴、共同进步。三是以青少年为重点,提升语言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为人文交流增添后劲和活力。
大会得到了中日两国学界、政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前国务委员唐家璇、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及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分别发来贺信、视频,表示祝贺。日本驻华公使堀之内秀久出席会议并讲话。据大会主办方介绍,第十一届世界日语教育研究大会将于2012年8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举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五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讨论会召开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慧子)8月11—14日,第五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讨论会在烟台举办。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2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位代表参与此次会议。会议共进行“现象学序曲”、“从分析哲学走向现象学”、“现象学练习曲I”、“技术现象学”、“现象学练习曲Ⅱ”、“从苏格拉底、康德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终曲”等八场主题报告和学术讨论,研讨范围涉及现象学与科学实践、知识问题,现象学精神与方法的运用和练习,技术现象学,现象学与哲学史,海德格尔专题研究等。
大会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认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关注人类生活的价值以及扩大人类理性的应用,即回归亚里士多德传统。在此基础上,他以德雷福斯的学习现象学为例,说明“基于逻辑的行动如何被经验的行动代替”,从而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始办于2007年,由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等一批有志在该领域寻求新道路的学者发起,旨在弘扬科技哲学学科中的“哲学”品格,推进汉语学界的科技哲学和现象学的结合研究。(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安全保障是当前首要民生
本报讯 8月13—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来自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地震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等19个单位的40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灾害问题涉及国家发展全局,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安全保障是全民的首要民生。他还说,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研究需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力求综合、理性求变,重塑全民减灾的理念与机制,在总结现实经验与教训、借鉴历史经验与教训、汲取国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客观理性地探求中国特色的综合减灾之路。
与会专家学者综合分析了我国面临的灾害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总结评估了国家当前应对灾害问题的成就、优势与薄弱环节,以及现行体制、机制、法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综合减灾理念更新、基本原则确立、战略目标设定和减灾文化建设、减灾能力建设、减灾法制与机制建设、减灾投入优化以及重点减灾领域、减灾措施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任达宣)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