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文学的创作、传播还是欣赏,都需要有专门的媒介素养与之匹配。比如,欣赏口头文学必须听得懂相应的语言,欣赏书面文学必须知书识字。网络文学时代所需要的媒介素养与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于网络文学时代所需要的媒介素养,西方有不同的称呼。例如,1972年4月,美国教育家吕曼在美国信息处理协会联盟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计算文化素养”这一范畴。又如,厄尔默认为,我们必须合乎文法地看待电子媒体与素养。在1998年出版的《电子理论:视频时代的写作学》一书中,他引入了“电子素养”一词,宣称它相对于数码技术而言,正如能读会写相对于印刷术一样。他认为,电子素养是一种增强人类潜能的修补术。如果说读写能力集中于普遍有效的知识方法论(科学)的话,那么电子素养集中于个体心灵状态(艺术)。2003年,他在《互联网创意:从读写能力到电子素养》一书中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1996年,新伦敦群体发表《一种多元素养教学法:设计社会未来》一文,认为当今世界通信频道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与语言的多样性呼唤更广泛的素养观。“多元素养”强调,对学生的工作、交际和个人生活的语用学来说,我们社会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中心性的。多元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作品和生活中的语言,培养其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批判能力。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黄鸣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