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西方社会掀起了一场蔚为壮观的企业伦理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企业界扮演了核心角色,企业迎来了一个生存语境转换的时代。企业生存哲学的话语转变脉络,主要体现在社会角色定位、社会功能定位和社会目标定位三个层面。
由经济组织向“公司公民”转换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教义,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等诸如此类的字眼。显然,一旦给企业作出这样的定义,那么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企业都不过是一台生产“利润”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能履行道德义务的“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利润学派就认为企业不具备“自然人”的人格,没有和自然人相同的道德意志,因而无须承担道德责任。然而,企业缺乏道德责任的约束,其后果是有目共睹的:环境恶化、虚假广告、偷税漏税、员工权益受损等一系列社会与生态问题莫不根源于此。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兴祥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