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屏幕时代期刊产业需延伸电子产业链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8-22 10: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8月16日,2011年《文化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

  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文化产业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快速做大,2010年10月,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蓝皮书认为,以上重大政策性动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然引发新一轮观念的变革。就文化产业而言,意味着一场不可避免的脱胎换骨的改造、观念的突破与创新。

  2003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成功,基本解决了体制内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问题,并启动了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蓝皮书分析指出,未来5年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将再一次成为制胜关键。未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需要宏观可控、微观放活的实践空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安排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探索性、实验性,甚至一定程度的风险。

  期刊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之一。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比上年增长3.16%,而2008年、2007年所出版期刊的种数与上年相比,前者增幅仅为0.86%,后者完全没有增长。对此蓝皮书分析指出,纸质期刊种数年度增幅的这种明显变化,意味着2009年以来,我国期刊业的准入政策已有了一定的调整,从总体上基本不批新号,转变为有限制、有区别地准入。

  但在国家期刊行业准入政策松动之际,传统纸质期刊与新兴电子形态的期刊规模出现了戏剧性变化。据蓝皮书介绍,国家行业准入政策调整后,传统纸质期刊的平均期印数,除哲学、社会科学类小幅增加2.19%外,其他6个类别均有不同程度萎缩,全行业整体性萎缩1.85%。与此同时,以手机杂志、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杂志等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形态期刊在2009—2010年间,规模膨胀非常迅猛,不仅经济效益前景广阔,而且电子期刊的海外拓展成效也很显著。

  蓝皮书认为,随着我国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消费者将成为“屏幕时代人”,中国期刊产业必须积极向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平台延伸产业链,重构盈利模式。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据了解,当前的世界期刊市场中,中文期刊(含内地、香港和台湾)所占份额仅为2%。蓝皮书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包括期刊产业在内的我国文化产业是弱势产业,必须谋求像制造业那样的跨越式发展,否则必将长期处于无国际竞争力的落后状态,影响国家的产业升级。

  2009—2010年,我国期刊产业政策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体制改革也迈出了步伐。但在一个每年新进入者只占3.16%且准入资源并不由市场力量配置的“市场”里,“要素”的增加显然难有显著进展;没有“要素”增加所形成的动力和压力,既有的“要素”即使进入市场,也难以获得改善。因此,蓝皮书分析认为,目前的产业政策还难以适应期刊产业乃至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应将 “增量改革、局部试错、沟通内外、注重‘旗帜’”的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推广到期刊乃至整个文化产业中,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凤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