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话题,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教授石斌,请他就当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发表看法。
研究者必须有知识关切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的国际问题学术研究起步较晚,过去我们主要以学习和借鉴为主,随着中国的发展,自主创新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您觉得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石斌:学术创新有公认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但我觉得,就研究者自身而言,首要问题是必须有知识关切(intellectual solicitudes),可以理解为“智识、思想或精神关怀”,当然也有“人文关怀”的内涵。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无论从事何种领域的学术研究,对本民族的国际处境和发展需求,尤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希望实现的抱负,都应该有某种既富于情感又不乏理性的关切、渴望、牵挂甚至“焦虑”。作为“公民”而又研究“国际”问题,更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寄托”。这是一个不容轻视的常识和“大道理”。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实习记者 刀洛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