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剧目正剧化:元杂剧末行士人君子形象建构的文化自觉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8-22 14:0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明初宁献王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一书中,将元杂剧题材归纳为“杂剧十二科”,其中所列“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洁”、“叱奸骂谗”、“逐臣孤子”五项鲜明地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而承载这些主要形象的行当脚色,基本上是以正末为主的末行脚色。这意味着杂剧剧目正剧化的建构和末行地位的卓立。由南宋“末泥”发展而来的末行,取代原有“参军”(净)与“苍鹘”(副末),占据舞台的主导地位,确立了“义夫、忠臣、孝子”等正面形象,这一变化正是伴随着剧目正剧化的过程发生的。可以说,促使宋金杂剧由滑稽诙谐、逗乐嬉闹逐渐演变为正剧色彩浓厚、具有严肃教化意义的元杂剧,其原因固然复杂,但剧目正剧化所带来的末行脚色形象的正面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这只是戏曲表演体制的嬗变,实际上,它体现了在文人的参与下传统主流意识对民间戏曲艺术的渗透影响。

  杂剧剧目的正剧化主要体现为对儒家正史典籍的选择改造及对士人君子、救世英雄形象的再创造。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萍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