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特点 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下)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8-19 10:0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针对文科的特点,文科的创新应当注意什么呢?我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倡继承创新;二是处理好引进与自主的关系,提倡自主创新。

  先说继承创新。什么是“新”,中国传统训诂学有非常辩证的解释。《论语》:“温固而知新。”朱熹注:“新,今所得”;《谷梁传》:“言新,有故也”;唐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章燮注:“新,添也。”这三个解释说明“新”的三层涵义:第一层,“新”为“今”,是最近时间的获得,新与故是不同的;第二层,“新”有“故”,没有无故的新,故是新的基础;第三层,“新”为“添”,不过是在故的基础上的增添。这三层意思,正符合文科积累型的特点。我们要从前人的终点起步,找到今天的起点。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积累,就难以创新。我们要善于用前人累积的经验和智慧来丰富自己。模仿不是创新,但模仿在学习初期是必要的,我们反对的只是没有推进的一味模仿。重复不是创新,但重复在某些阶段是必要的,我们反对的是低水平的重复。总是笼统地、简单地讲不要模仿、不要重复也是片面的。猎奇和标新立异对创新不是没有好处,但在人文科学研究上,没有根底、不求依据的求新求奇不是创新,等于玩弄“学术魔术”。前辈老师总是告诫后学,写文章要让界内的人看懂,一篇文章你看不懂,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你因为缺乏文章谈到的知识和信息,所以不懂,你需要学习、补充一些知识。另一种是他说的话你都不懂,他在罗列一些内涵不定的名词,玩弄一些不合逻辑的推理,卖弄一些故弄虚玄的言语,用他自己都不明白的“理论”让别人受罪;你不懂,责任在他不在你。

  再说自主创新。共性是通过个性实现的,没有毫无差异的全球化人文学科;因为人文学科先要面对自己,才能跟其他国家、民族对话。只有适应对象的方法才可能是有效的方法,发展具有自己民族和国家特点的人文学科就是对全世界人文学科最大的贡献。借鉴和学习是必要的,但全盘西化是危险的。那些世界强国对待科学技术和对待人文文化是绝然不同的。对待科学技术,他们会严密封锁,不会给你真东西;而对待人文文化,他们会加紧输出,不惜一切地强加给你。所以,不论科学技术还是人文文化,都需要自主创新——你想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的可能是他们已经淘汰了的东西;你想接受西方的人文文化,常常要以放弃自己的优秀文化为代价。西化不等于现代化,西化不等于国际化。国际化是平等的对话,没有自主创新会失去对话的权力。

  在人文科学的创新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应当做什么?我以为:第一点,传统的、历史的专业是要讲代代相承的、积累的,老师的积累要系统地传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始自己的探索。文科是讲“师承”的,“师承”不是陈陈相因,而是一种学问和经验的“接力”。第二点,老师要带领学生正确理解“传统”、“前沿”、“改革”等概念。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认为“传统”就是古代,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只有历尽沧桑、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东西才可以称为传统。传统来自古代,但传统一定会有现代形式。只要我们懂得分清精华和糟粕,传统与现代化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上难免存在“前沿一定属于西方”的潜意识,导师要带领学生认识这种意识的盲目性。应当相信,研究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学的前沿,一定是在中国本土。第三点,老师要处处按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和作出科研示范。创新不是不要规律,多年来,我们因违背教育规律已经付出沉重的代价,千万不要把遵循规律当成“保守”随意抛弃。很多人会把违背规律与改革当成同义语,导师要带领学生避免犯这种低级错误。无论改革的力度有多大,都必须按规律办事。对不合理的制度要敢于进谏,促其改正,不要盲目追随,任其贻误教育。在当前,这三点应当是导师很重要的职责。

  说文科成不了科学固然是片面的,但是有些文科研究成果仅仅去附会现实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的确失去了科学性。说文科绝对量化会犯简单化的毛病是对的,但是完全没有数据依据地人云亦云,甚至突发奇想、哗众取宠,也非常容易违背科学。人文科学要特别讲求诚信,要特别警惕非科学和反科学。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宁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