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姚明现象”展示中国公共外交新面孔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8-19 10:0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姚明于7月20日在上海宣布正式退役时,英国伦敦《独立报》驻华盛顿记者鲁伯特·考恩威尔报道称:“中国外交全明星退出NBA。”“姚明是中国新的影响力延伸至西方的一张面孔,也是NBA在中国爆炸性增长的一张面孔。”美国《休斯敦纪事报》早在7月9日也以这样的评论为姚明作了一个总结。满天飞的类似报道与评论说明一个道理:中国“长城”姚明是中国公共外交最为成功的经典案例之一。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姚明现象”何以成功并何以复制以增益国家形象呢?

  在西方人主导游戏规则的篮球世界,姚明经历了融入、适应和主导的过程。姚明之所以“能顶得上10个驻美大使”并成为中国外交全明星,原因有四:其一,谦逊的秉性展示了东方人格魅力,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文化带来了新鲜风气;其二,勤勉的个性符合“美国梦”的基质,与中国传统的关系社会拉开了距离;其三,幽默的天性凸显了东方人的智慧,搭建了心灵沟通的桥梁;其四,不讲官话、套话、空话彰显了独立的思想,赢得了西方人的认同与尊敬。

  然而,姚明的最大成功无疑不是在篮球场上,甚至也不是在商场上,而是在球场与商场之外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民间友好。这让我们联想起了40年前改变中美关系的“乒乓外交”。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此曾有一句点睛之言:体育竞技催生个人互动,而此类互动能够“改变世界”。虽然姚明在美国的8年职业生涯并不能疏解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但确实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加深了中美民间友好。这正是所谓“姚明现象”的真正含义,也是我们期待更多“姚明现象”的原因。

  姚明的个人成功与其个性紧密相关,而“姚明现象”成功的深层原因则在于通过“中国姚”在中美人民之间成功建立起“三英尺”关系。“三英尺”关系是敢说真话的记者、擅长外宣的政客爱德华·莫罗于1961年提出的,并一直被认为是公共外交人员的基本准则和公共外交成功的关键。这种准则认为,公共外交人员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面对面(face to face)的关系最为重要。在这种关系中,由于与目标的距离感是伸手可及的三英尺,故被称为“三英尺”关系。其根本点有三:其一,强调人际沟通,突出公民的主导地位;其二,强调双向互动,突出交流的平等性与对称性;其三,强调润物细无声,不倡导宏大叙事。

  在中美关系存在意识形态、文化和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的21世纪,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发展与复兴,是中国外交面临的关键问题。为了使中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在大众政治日益凸显和重要的今天,公共外交可能是化解中美结构性矛盾、实现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共外交要逐渐从偏重宏大宣传叙事的现实中走出来,注重建立面对面的“三英尺”关系。只有这样,“姚明现象”才不会仅仅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而将得到复制和再造,成为化解中美关系的催化剂。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志永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