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学术评价真的是重量不重质吗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8-19 10:0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前,关于我国的学术评价制度多有争议,主要集中在评价体系上。有学者批评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是重量不重质,论文是多多益善,导致泡沫论文泛滥。事实果真如此吗?看看我们评职称的业绩要求就知道了。几乎每个高校在制定评职称的业绩要求中,都有这么一条:申报者必须在指定的核心期刊或SCI、CSSCI刊物发表论文多少篇,否则,即使在普通期刊上发表再多的论文,也是不予考虑的。

  有研究表明,一般来说,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平普遍高于非核心期刊,因为核心期刊评选采用的就是客观的标准,如论文被其他期刊转载或者被别的学者引用的数量、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从概率上讲,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质量普遍高于非核心期刊。那么,人事或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实际上就是对申报职称或取得学位者论文质量上的要求,怎么能说我们的学术评价是重量不重质呢?事实上,在其他的各种评选中,也有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如评选院士,就不是非常重视论文的数量,一般只要10篇代表作,但对这些论文的质量要求很高,如在国际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被知名同行多次正面引用等。在遴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对象时,对申报者也有论文质量方面的要求。在评选各级重点学科时,也要求该学科点的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甚至是国外期刊上的论文。不胜枚举的例子充分说明,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并不是重量不重质,而是既重量也重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更看重质。有些人就是因为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而不能晋升职称。

  实际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科研教学机构,多年来在评聘职称时就已经试行代表作制度,只需要提供高质量的著作或论文,而不是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

  有人认为,现今学术量化评价机制逼迫专业技术人员制造大量的学术垃圾,并理所当然地以外国的例子来反证。其实,在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对高校教师也是有学术论文要求的,广为流传的“Publish or Perish”(出版或死亡)就是一个明证。“非升即走”也足以证明上述说法的错误。年轻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并且通过严格的同行评议,才能晋升职称或者取得终身教职,否则,只能另谋高就。

  可见,对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制定一定的科研量化标准,不是只有负面作用,也可以促使他们刻苦攻关,多出成果,从而推动学术进步。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陶家柳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